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2020-06-01 09:07:12)
标签:

意大利

马泰拉

穴居

岩居

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 漫步意大利

 离开迷人的阿玛尔菲海滨,转头向东,出山后进入丘陵地带,奔往过去属于贫穷内陆山区的岩居、穴居古城马泰拉(Matera),这里也是一座国际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城。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为马泰拉省的首府。那里历史上一直是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马泰拉是一处在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这个背靠陡峭峡谷,以萨西(Sassi,意思是石头)为代表的基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穴居遗址,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岩洞开始在各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洞窟城市,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被认为是全意大利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协调。第一处居住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泰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是当时的原始人开创了依山而建的岩洞民居。这里也曾是意大利东南部最繁华的地区,智慧的马泰拉人开创性的水源系统让这里的一切变得生机勃勃。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泰拉作为城市的源起,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统治下的梅特勒斯领地,当时的执政官将它命名为Metheola。希腊人走后,伦巴第人、拜占庭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等六任统治者相继来到,只可惜,属于这座城市的黄金时代从来不曾出现。无论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还是工业革命,都与之失之交臂。它拥有的只是贫穷和苦难。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此时,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后来,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因为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意大利艺术家兼作家卡洛·利维(Carlo Levi)在回忆录《基督止步埃波利》中提到过自己在墨索里尼执政期内被迫流放到这里的经历,说起萨西,他使用了就像小学生看待但丁笔下的地狱一样的字眼,动物被关在潮湿、暗不见天日的谷仓一角角,鸡在餐厅的桌子上跑来跑去,由于猖獗的疟疾、沙眼和痢疾,婴儿死亡率高得可怕。但他无缘目睹自己身故后数年的风景,自然也无法想象那些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极大满足的现代人,为何会争先恐后的想要住进洞窟,在石头地板和稻草床垫上睡一觉。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二战时德国攻占意大利时最负隅顽抗的城市之一。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居住在可怕的状况之中,这里的居民有了不同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坚强和隐忍气质。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二战后,马泰拉仍是意大利人口最少、人们最不了解的地区之一。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往日风光无限的马泰拉成为了人畜共住的棚户区,岩洞里养着猪和牛,而人就在窝棚上方搭起一块木板,一家五到六口人就挤在牲畜的上面睡的画面。久而久之,马泰拉成为了意大利的耻辱和笑柄,人们为自己来自马泰拉而感到羞愧,也再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1952年,当地政府的新城开发及人口迁移计划让老城区蒙受灭顶之灾,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往峡谷外的现代化社区中,岩洞因而荒废了数十年之久,这里沦为了一座鬼城,只有小偷、走私犯、瘾君子、牧羊人和羊群会偶尔光顾。即使时间倒退回19世纪,也极少有旅行者敢于冒险穿越这片地处巴西利卡塔与普利亚大区边缘地带,常年干旱荒凉、被人遗忘的土地,因为山里到处都是强盗。此时的意大利人在讲起马泰拉时,会使用意大利的耻辱这样一个不堪的称号。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1986年,在多位考古学家的努力下,马泰拉获得政府层面的法律保护及援助资金后,古城保护工作才开始逐步得到落实。后来,政府又把五百户人家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穴居石屋区,并在那儿设立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当局管理得当,石屋区再无昔日的脏乱,也没有严重的治安问题;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旧城区。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1990年代初,一批拥有文化艺术背景的占屋青年的到来,让马泰拉的口碑迅速扭转,几乎在一夜之间,它成了一个又潮又酷的玩乐胜地。据说,这批最早来到,也是最有毅力和决心要在这个曾经的地下贫民窟生活的年轻人,现在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民宿或者画廊老板。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来到马泰拉的旧城区,远远望去,古城坐落在巴森托河谷上方,陡峭的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基于石灰岩切割而成的街道和岩洞住宅。这里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萨西岩洞。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古城,到处都是位于峡谷两侧如蜂巢般层叠错落排列的岩洞,这里就是马泰拉的历史开始的地方。透过这些无人居住的岩洞,我仍能感受到数十年前马泰拉作为鬼魅之地的衰败氛围。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当年的穴居人生活条件异常简陋;没有自来水和电;用水需要拎着铁皮筒去山下1.5公里处取;洗衣服不用肥皂,用的是农作物烧完后的灰烬。一家人的住宅空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窗的卧室,一个接了通风烟道的小厨房,外加一个能塞进十好几头山羊、兼做农具储存与牲畜饲养的马厩。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巴里萨诺石窟民居(Sasso Barisano)位于马泰拉大教堂西北侧,主入口朝向东南,经过了较好地保护和修复。这片区域里到处都是蜿蜒的窄路、通道和阶梯,难以想象过去的人们是怎样在这里生活的。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卡维奥索石窟民居(Sasso Caveoso)位于马泰拉大教堂南侧,这片区域比北边的巴里萨诺石窟民居更加贫困、混乱,但地形更加多样。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旅行作家托尼·佩罗蒂提(Tony Perrottet)在他的著作《世界尽头:在被遗忘的边界旅行》(Off the Deep End: Travels in Forgotten Frontiers)里,曾称欧洲最具戏剧性的重生故事就发生在马泰拉的1500间岩洞里。这里有不少闹鬼的传闻,即使是在岩洞有人居住的时候,也只是一个贫穷、污秽、疾病肆虐的黑洞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据说,这里曾拍过很多电影,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2002年制作的轰动影坛,又备受争议的影片《耶酥受难记》主景就在这里拍摄,影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达马泰拉。旅游媒体《孤独星球》曾把它评为“世界上的失落文明城市”, 是一座“失落之城”。这听起来就充满了孤独感。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泰拉大教堂(Cattedrale di Matera)耸立在城镇东侧的山头制高点处,始建于13世纪,初建时采用普利亚-罗马风格。教堂内部是巴罗克风格的,里面供奉着当地的守护者布鲁纳圣母。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泰拉大教堂

维托里奥威尼托广场(Piazza Vittorio Veneto)广场是马泰拉的中心广场,周边的教堂、宫殿非常华丽,中间有一座圆形的水池。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圣彼得和保罗教堂Chiesa dei Santi Pietro e Paolo)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圣彼得和保罗教堂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马尔维的圣卢西亚教堂 (Chiesa di Santa Lucia alle Malve) 

穴居洞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马泰拉

伊德里斯圣母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i Idris)

  马泰拉的所有都写在脸上,是古老的、是陈旧的,但也是充满生机的。这里也被选为2019欧洲文化之都的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