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柏林大教堂

标签:
旅游德国柏林大教堂 |
分类: 遍游德国 |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德国柏林市博物馆岛东端,菩提树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时期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很多王室成员都长眠于此。
正门拱顶的马赛克画和正立面的部分浮雕。浮雕描绘的是马丁·路德等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家与普鲁士王室讨论问题的场景。浮雕的下面都标出了人物名字。
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现址附近已经有一座教堂,当时是霍亨索伦王宫的一部分。
1747年,在此基础上,约翰·鲍曼又设计建造了一座巴罗克式风格的大教堂做为普鲁士王室的宫廷教堂。
1822年它被卡尔·申克尔改造成古典主义风格。
1894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毁这座教堂,并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重新设计建造了带有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柏林大教堂,作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抗衡。这座教堂始建于1894年,1905年建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视这座教堂的建造,亲自参加了该教堂的开幕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大教堂。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直到1993年。
1993年教堂重新开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设计和装饰被简化了。
2005年2月10日,为纪念柏林大教堂建成100周年,德国邮政发行了一枚面值0.95欧元的纪念邮票。
祭坛设在比布道堂高出七个台阶的高台上,汉白玉和玛瑙做成的祭坛和镀金的围栏把整个祭坛布置得金碧辉煌,祭坛后面的彩绘玻璃窗是著名德国艺术家安敦·冯·维纳的作品,诠释了基督教最神圣的三个时刻:耶稣诞生、耶稣受难和耶稣复活
这幅以普鲁士国王腓列特·威廉三世的要求由画家卡尔·贝佳斯于1820年创作的作品《圣灵降临》可以说是柏林大教堂里最重要的艺术品
穹顶四周的马赛克画(最上面两幅)和八角形布道堂周围的半穹顶里的马赛克画都精美至极。这些作品在二次大战期间1944年大教堂被燃烧弹击中后都严重的烧毁了,马赛克画的修复工作一直延续到1993年大教堂重新开放后好几年。最后一块修复完成的马赛克画一直到2002年6月6日才揭开面纱。这些也都是安敦·冯·维纳的作品。穹顶上的马赛克画描绘圣徒的传教生活,每幅画有39平方米大,一共用了约五十万片马赛克
为曾经作为王室的专用教堂的关系,与那些外表华丽内饰简朴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的内饰极其华丽甚至达到了浮华的程度。它的室内金碧辉煌,装饰着线条复杂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画,甚至柱头都是镀金的。它的内装于同一时期由设计师尤利乌斯·拉什多夫设计。
像所有教堂一样,柏林大教堂也有一架巨大的管风琴。这架管风琴一共有7269根风管,当时是德国最大的
教堂中最令人难忘之处是高达74米的穹顶,以西里西亚沙岩制成,并由安敦·冯·维讷设计,饰以耶稣登山传福音的镶嵌画;游客可以登上270级台阶,一直上到拱顶部分进行参观,但是需要另外收取费用。
地下一层停放有95个豪华石棺,是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霍亨索伦王朝94位王室成员的灵柩,其中包括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腓特烈三世)1831-1888)、选帝侯约翰·西塞罗(1455-1499)、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及其夫人、普鲁士第一位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特·冯·汉诺威等人的灵柩。
教堂的二层的模型展示了柏林大教堂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样式以及当时的设计方案。楼梯墙壁上的照片记录了教堂在二战时被轰炸和损毁的情景。
这座融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巴洛克式教堂几乎是柏林的魂。虽然历史不算久远,却充分体现了霍亨索伦王朝发展鼎盛时期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虽然这块地方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建有教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巍峨的建筑是一百多年前花了十一年才建成,到二战后又用了二十多年才修复的真正的文化遗产。它高耸在柏林市中心,坐落在使柏林引以为傲的菩提树下大街和施普雷河交接处的卢思特花园东侧,柏林大教堂周围广场的开阔使几乎所有欧洲的教堂都很难与之相比。它驻守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柏林博物馆岛的入口,虽然本身并没有列入名录却以它的巍峨之势让人们感受历史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