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虔诚地走进了天主教的圣地——圣彼得大教堂。前廊的两端,各屹立着一对高大的骑马石像。右面的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由贝尔尼尼于1670年塑造;左面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742-814),由雕塑家高纳齐尼(1685-1740)1725年塑造。这两位皇帝在教会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曾起过极其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梵蒂冈要在教堂前特别表彰。

从前廊向里(向西)走不多远,有一直经约2米的绛色大圆盘,稍稍突起,这是旧堂遗物,原在教皇大祭台前面。过去君主时代,欧洲各国的君主们到罗马加冕时,照例在此圆盘之上跪拜,经一位枢机为其颂经祈祷后,方能由教皇亲自举行加冕大典。从公元799年圣诞夜教皇列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到1450年教皇尼古拉五世给德皇腓德烈三世加冕,前后650年间共有30位帝王在此下葬。

大教堂主堂两侧各有6根石柱,将主堂分为三条通道。中间一条最宽25米。金碧辉煌的堂顶,都是由金黄耀眼的玛赛克镶嵌而成,其豪华壮丽笔墨实难形容。在东西方向每两根巨柱之间,有穹窿相连,它也是走向两旁的过道;过道也通向靠墙的小经堂;巨柱的外部和相邻的两个小经堂交结的墙垣之间,又形成一个小穹窿。由此可以想象,大堂和两侧的小堂之间,巨柱的前后左右,十几个穹窿,水平相连高低相错大小相间,宛如十几个倒垂的莲花瓣飘浮在大堂之上,愈显得圣彼得大教堂高大宽阔、四通八达、精巧非凡。巨柱向内的一面,上下各有一龛,里面陈列的是历代修会会祖的石像;巨柱向穹窿的另一面,各刻有三框圆像, 上下两框为历代教皇的肖像,中间一框是教皇的三层皇冠和两把钥匙,由两个小天使捧着。

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6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与米兰和德国、英国的哥特式教堂不同,白天走进圣彼得教堂,就像走进另一个明亮的世界。在圣彼得教堂里没有一束灯光,所有的光都是自然采光。这是意大利人用光的一绝。

光滑的大理石反射,巧妙的天窗设计,让外面的自然光被用到所有合理的地方。比如上面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宝座上发着太阳般光芒的“圣灵”,运用的仅仅是玻璃的颜色和外面的自然光。
走进大教堂先经过一个走廊,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再通过一道门,才进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现在我们见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琪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圆顶廊檐上有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


整个殿堂的内部十字架形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我最喜欢的是刚走进大门处的两个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众多的统治者、勇士、殉难者的雕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威严、冷峻和痛苦的记忆后,再看到这天真可爱的小天使时,一种安慰、一种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艺术家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教堂的内部装饰深受罗马人的喜欢:在主坛上有一座由四根螺旋柱子撑起的铜帐篷;一束神圣的阳光照射进教堂下面宝座之上的圣灵(以鸽子象征圣灵,在基督教里,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上,宝座周围有一群天使飞舞着;在教堂外面,古典简洁的拱廊环抱着教堂。
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很多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哀悼基督》(The Pity / La Pieta),也叫《圣殇》。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在雕塑作品里,只有大理石能如此逼真的体现人体皮肤、衣服质地的光泽,大师的精湛技艺更是让作品有了灵魂。《哀悼基督》是一尊纯白大理石像,高2.15米,底座宽1.68米,重3050公斤。米开朗琪罗雕刻与磨光此像花了两年时间,1498年塑成于罗马;虽然当时米开朗琪罗很年轻,但这件作品立即成为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作,也是他许多作品中唯一署名的一件。按惯例,米氏本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当《哀悼基督》在圣彼得大教堂首次展览时,有人说它不是米氏的作品。米开朗琪罗不胜愤慨,当晚携凿潜入大堂,在圣母像上衣的挎带上,用拉丁文刻了一行字:Michael Angelus Bonarotus Fiorentinus Faciebat ,意思是“佛罗伦萨人米开朗琪罗作”。米氏性格倔强、孤独,但他的宗教信仰却很深。他坚信圣母玛利亚是童贞女,所以他把圣母的面容塑造得很年轻,有的人甚至觉得圣母的面容所显示的年龄似乎比她怀中抱的儿子耶稣还年轻。就这个问题米开朗琪罗的答复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为她的贞洁无瑕使她永葆青春。”


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哀悼基督》
因为耶稣是为救赎人类而死,他死后的神态理应安祥。圣母当然也十分怜子,但一想到儿子是为救人而死,所以悲恸有节,伤而不乱。根据当代意大利文艺评论家巴比尼的评论:“圣母没用左手抚摸儿子,却向下伸开手掌朝外,似乎在请求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1964年《哀悼基督》曾被运往美国纽约展览过19个月。这是它至今唯一的一次离开梵蒂冈。1972年,一个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世界为之震惊。专家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现已置于防弹玻璃罩之内。

第二件杰作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在圣彼得的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
因为圣彼得的墓穴是大堂的中心,教皇大祭台就盖在圣彼得墓穴的的正上方。教皇大祭台及其华盖是1624-33年间由天才贝尔尼尼(26-35岁)设计建造的。它是大堂内陈设中最重要的部分。祭台高29米,由四根20米高异常华丽的螺旋绞链形铜柱围拢;每根铜柱分为三节:下节由绛色的螺旋形线条雕刻而成,中节和上节全部雕饰着葡萄枝和桂枝;在葡萄枝和桂枝枝叶间还雕刻着许多正在攀登的小天使,无数飞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装点在枝叶间。
四铜柱上面支撑着一个巨形铜铸华盖。华盖正中有一白鸽,象征天主圣神在指导教皇。华盖四角各雕刻着一位站立着的守护天使。在守护天使之间又分别雕刻着一对小天使:有的高举彼得的三层皇冠和两把钥匙,有的在戏弄保罗的经卷和宝剑。在四铜柱顶上,又有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四脚扎在下面的四根大绞链铜柱顶上;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头合扰,上面共同支撑着一个铜球,球上又竖立一个十字架。


历代艺术批评家对华盖设计的成败毁誉不一。有人说四绞链铜柱的材料原是罗马万神庙的,熔化重新铸造搬迁到这里是“掠人之美”;还有的说它大而无当,华丽有余,肃穆不足。但笔者认为,在亭台楼阁建筑设计、青铜铸造乃至装潢艺术领域,教皇大祭台及其华盖仍然不愧是巴洛克艺术时代的精美代表作之一。

第三件杰作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里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鸽子,下面装饰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里面包着据说是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左边的楼梯通往教皇的地下陵墓。另外,面前的左边有珍宝馆的入口,那些豪华的圣器皿类显示着梵蒂冈的力量。


第三礼拜堂里有贝尼尼所建的祭坛,只有祈祷的人才能进入,不是信徒禁止入内。正中央右边有圣彼得的青铜像,由于来参观的信徒的吻和手的触摸,铜像闪耀着金色。左侧以及与第二、第三礼拜堂相对的墙面上有波莱渥罗为伊诺欠兹奥八世建造的青铜纪念碑。
圣彼得古铜像的铸造时间,有考证认为是13世纪阿诺福( 1240-1302)所铸,有的人则坚持认为它是公元4-5世纪的遗物。正襟危坐的圣彼得高举右手,表示“祝福”,左手握着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信徒经过此处时,常在此默祷片刻,然后亲吻一下像的右足;久而久之,铜五趾已被磨得一片光明。每年6月29圣彼得纪念日时,铜象要穿上华丽的祭服,再罩上精致的华盖;华盖顶上是教皇比奥九世的肖像,因为他在位时间最长(31年多),因而名重教会史。
祭坛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其云母栏杆是马德诺设计的。四周的90多盏金灯昼夜不息。祭台四周的墙上,各有一个10米高的龛,内有5米高的石像。由圣彼得古铜像附近的那一龛分别是:
第1位手持长矛的是圣郎吉诺(S.Longino),是贝尔尼尼1639年的作品。耶稣被钉十字架时,郎吉诺是罗马总督派去的行刑兵,他曾用长矛刺透耶稣的肋;以后他悔过自新,皈依了基督教。这尊石像反映了他的懊悔表情。

第2位是圣海伦(S. Elena)。她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1639年为鲍尔济(A. Bolgi)所雕。石像反映的是海伦皇后在公元4世纪初,到耶路撒冷朝圣时,历尽艰辛找到了钉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最后把它带到罗马献给教廷的故事。
第3位是圣女维洛尼卡(S. Veronica),1646年为莫奇(1580-1654)所雕。相传耶稣背十字架登赴加尔瓦略山时,途中曾有维洛尼卡用面纱为耶稣擦拭血汗交加的面容,相传那圣容就永远印在她的面纱上,据说此面纱至今保存在石像上的小房内,每年圣周五向游客展示一次。
第4位是圣彼得的胞弟圣安德烈(S. Andrea),1629年由杜凯诺所雕。他为了避免殉道方式与师付耶稣和胞兄彼得雷同,以体现对前贤的尊重,他选择了交叉钉死的殉道方式(圣彼得是倒立着被钉死的)。
以上四座供龛的底下,各有一条道通往地下室,那里陈列着历代教皇的石棺。这四条道按照规定轮流开放,每日总有一条道是开放的。

在参观完《哀悼基督》之后,沿右廊往前走,便可见到瑞典皇后克里斯蒂娜墓碑。1656年,她背弃了新教,放弃了皇后高位皈依天主教,到梵帝冈做了修女,至死无悔。因故位显天主教教会。继续前行,便是马蒂尔伯爵夫人墓碑, 墓前有右手持权杖、左手握荣冠的马夫人立像。其上一句拉丁文,意为“保护与统一”。11世纪初,神权和政权孰高孰低的争论在欧洲非常激烈,以至教皇格到高里七世下令开除了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1077年,亨利四世不得不前往卡诺沙伯爵府,向来卡诺沙伯爵府拜访马蒂尔伯爵夫人的教皇格到高里七世曲膝悔过。据说,这个重大的外交胜利主要得益于马夫人的居间斡旋,马夫人因故位显教廷。
墓碑右面的小堂即是至圣圣体堂,因长年供有圣体,故名。值得注意的是,祭台上的圣体龛,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它的大小式样,全部依照旧约圣经《出埃及记》(亦译《出谷记》)中的“立约之柜”的模式以精铜铸造,镀以黄金。其上环立着耶稣十二门徒的铜像,耶稣像在柜的顶端。面向圣体龛两旁,各有一个高大的铜铸天使。两位天使合掌伏地,虔诚之情,洋溢容表。
祭台后有一幅油画“天主圣三”:众天使簇拥着显现于云端的圣父和圣子。最上边是象征圣神的一只飞翔的鸽子。此画由高道那的彼得于1669年画成,是大堂内现在挂的唯一的真正油画(其余油画都改为玛赛克画)。
每逢吉庆大典、封圣大典、加冕大典和其他重大节日时,大约有4-5万人聚集在大祭台的周围。当教皇身着盛装慢步登上宝座主持盛典的时候,总有来自西斯廷教堂高雅的无伴奏合唱声绕梁相随。复活节前第一个星期四举办的“濯足星期四”,是惟一能在这里举办的一个特别的天主教圣事。在这一天的子夜或凌晨,要用橄榄油和葡萄酒象征性地清洗大祭台;参加祭奠的各级各类神职人员排着队,依次向大祭台象征性地喷洒完油和酒以后,仪式才结束。
按照天主教的丧葬传统,神职人员去世后,大多安葬在他任职的那个教堂附近的墓地或者教堂地下。因此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旅游景点——地下墓穴群。游人可以通过石棺浮雕、墓穴壁画等,充分了解隐藏在地下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天主教丧葬文化传统特色。
庞大的地下墓穴群分布在上下两层走廊之内。新的上层墓穴距离地面6.1米,叫梵蒂冈圣窟,入口处在教皇大祭台附近,是16-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后去世的教皇安葬的地方,游人可以随便进入参观;旧的下层墓穴叫梵蒂冈墓地,它的入口处在钟楼底下。由于走廊蜿蜒曲折等原因,参观下层必须导游指引。下层墓穴通道宽1.8米,长50米,高3.5米;大都是原君士坦丁老教堂地下埋葬的教皇墓穴,少数是世俗帝王,例如奥托二世的墓穴。
在教堂的右侧的过道里,我见到了一个刻有许多姓名的年表。一看这年表,也能猜出这是历代教皇的名录。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第一个门徒圣彼得(也作圣伯多禄)乃众门徒之首,他于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

圣彼得大教堂外共有13个圆顶,其中1个大圆顶,两个中型圆顶;另外10个小圆顶分布在左右两廊的顶上,在堂内可以看到;两个中型圆顶是为陪衬米氏大圆顶而建的,只能从上空或站在大堂阳台上窥其外貌。
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当您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的时候,第一眼看上去实在无法领略其宏伟的规模。若用人直观视觉去体测它的规模的话,很容易因教堂各个部分巧妙对称的布局形成错觉,需要借助一些实际资料才能说明它的实质:教堂的长度,包括门廊,为230米,拱顶的高度是38米。正殿尽头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只圣灵信鸽,翼展达1.5米之长。

大圆顶直径42.34米(原说41.9米),周长71米;从大圆顶上的小圆球的鼓形建筑,至教堂屋顶高77.9米,至地面高123.4米;顶外的十字架高9.1米;从十字架顶端至地面总高132.5米。
大圆顶在内壁和外壁的夹层里面,还设计了专供游人从外部观赏大教堂的螺旋形攀登阶梯通道。从前想登顶观赏的游人,必须从地面开始攀登145级台阶,非常艰难;现在有了电梯,从地面坐电梯可以直达45.5米高的大堂顶部阳台,先浏览大堂顶上众多小圆顶、警卫值班室、前沿13尊雕像乃至前广场后花园和大教堂周围建筑群;然后才步行攀登大圆顶夹层的阶梯通道。
登上圆顶的入口在面向教堂外侧的正面时的右手边。尽管有电梯,要到屋顶庭园还必须要登330级台阶。从屋顶眺望圣彼得广场的夕阳是最美的。

游人在给定的通道路线,通过各种形状的窗户,可以沿途观察大圆顶的内外结构,欣赏圆顶对面内壁的装饰画。当攀登到距地面大约120米的高处,游人就可以走出夹层通道,登上环绕大圆顶尖部的天窗走廊。
天窗走廊是朝外的环形看台,看台外围有铁栏杆保护。俯瞰堂下,宽阔的第伯河变成了一条银色的细飘带,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象蚂蚁在窜动,鳞次栉比的楼群就像儿童的塑料积木堆砌,而广场和大道上行进的旅游马车宛如毛毛虫在蠕动;极目远眺,南方的康帕尼亚平原和卡沃山峰尽收眼底,东面的近郊城镇佛拉丝卡地、马力挪和阿尔巴挪历历在目,而西面奥斯提亚背后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常常勾起人们对源远流长古罗马历史的无限情怀。
以前,游人可以进一步攀登到尖端金色小圆顶游览观赏。考虑到小圆顶的有限承受能力和日益增多的攀登人数,1949年封闭了。现在普通游人可以攀登的最高处,就到天窗走廊为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