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在网上浏览到池莉的小说《生活秀》,没看几行便被她独特的视角和人物个性所吸引,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主人公来双扬那风情万种、泼辣勤恳的鲜明个性强烈地打动了我,贴近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内容吸引着我,已长久不读小说了的我竟有种久违了的酣畅淋漓的痛快感觉。其实,她的小说我看过的并不多,但其作品的现实性以及人物的个性和大气的写法是引起我兴趣的最大理由。为了保持住心里的这种感觉,我甚至没看《生活秀》的电视剧!
前些日子,在一家小小中文书店里偶尔发现了池莉的纪实文学新作《来吧孩子》,又是一口气读完,又是一番感慨。也许她的教育理念与我的太过吻合,也许她的女儿与我的女儿性格太过吻合,此书带给我极大的共鸣,无数次被她们母女顽强、执着的信念所打动。此书既是对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一次控诉,也是一次挑战,她的勇气实在是了得!
这本书中,池莉以一个普通母亲的笔触,从女儿亦池出生前写起,写她历经父母离异、体验人心险恶,但始终保持一颗宽厚善良之心;写母女两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在中国教育重压下寻求快乐成长的夹缝,克服一个个困难,最后毅然决定求学英国,获得理想中的教育……。面对女儿,池莉笔下处处充满着感动乃至感恩,她认为女儿的成长不只是简单的家庭教育,更是自己和女儿的共同成长,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一次自我教育历程。此外,池莉结合女儿的成长,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进行质疑和批判。她希望用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方式,除了“不得不随大流”还有其他选项。池莉认为,人生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的区别,一切都是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地经历、感受和体会。全书洋溢着对女儿深深的爱,也有一个母亲对抗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深深的无奈,她让人们思考在如今中国的教育环境之下,如何能够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给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成长。池莉要她的孩子每一天都踏踏实实地获得幸福。她要孩子懂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就包括在敬重生命之中,它们与享受生命并行不悖。她让孩子尽情地玩耍,不上任何补习班,晚上九点准时睡觉,种地养狗,任其想象发挥···,但在享受生活中,孩子懂得了生活,进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考上重点初中、自己选择去英国读高中、亲自给高中校长写信推荐自己、签证遭拒时给大使馆官员写陈述信等等,皆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
还是依照“惯例”,摘录一些令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内容吧。
世上有一种爱,最是没有道理可讲,这便是母爱。
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有不顾一切保护幼仔的使命感在血液中顽强地生着、发着、汹涌而澎湃,凭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还原,也许是因它没有道理,也许因它就是道理本身。
我成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老师和第一个闺中密友。反之亦然,孩子也成为我此生的第一所幼儿园、第一个幼师和第一个闺中密友。对于我来说,生命质量和人生意义的真正思考和实践,根本是由孩子的出生带来的。我们互相学习感动于彼此。
性格即命运,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首先我知道应该让她拥有一个好的品质和性格。
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她批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缺乏逻辑的混帐话。“望子成龙原本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心意,应该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爱的举动和行为,用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去启蒙、引导和树立的一种标准和理想,同时还需要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慢慢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怎么眼下就变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呢?”
我从来都把孩子当作大人,和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也和她闲散聊天,乱开玩笑。只是我不会提出任何功利性要求。我不能让孩子觉得价钱昂贵,父母付出的成本太高,孩子就一定要用所谓‘成就’来回报。我不提什么成名成家,也不提将来参赛什么的。我首先想让孩子懂得的是,我并没有溺爱她,也没有利用她。母亲的爱孩子,唯一就是要孩子自己找到好感觉。要她懂得遇事冷静,反复斟酌,学会辨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学会对待实物的慎重与认真。”
孩子在我们眼里,永远是一座冰山;我们永远只能看见浮在水面的一部分,尖尖的小部分;他们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内容都藏在水面之下;孩子越是长大越是这样,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告诫自己:做一个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母亲吧!仅仅从那冰山尖峰的纹路和肌理上,我就能够知道自己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诱惑和问题----我相信我的孩子!
诚然,此书也有不少让我不敢苟同之处。比如池莉为孩子选择的道路也许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每个人家的孩子都会按此成“大气候”。对于此书中不同于她的小说的某些叙事风格,我也并不赞赏,时常看不见她智慧的理性,只见到一个单身妈妈偏执的爱。她对于女儿的爱的表达有时是以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警戒和敌视表现出来的,这一点让我颇感遗憾。另外,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现行教育体制未免有些偏激,似乎更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一切。对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人都在反思和总结,但教育环境和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孩子的童年乃至少年都会转瞬即逝,来不及等待环境的改变。是为这样的环境和方式推波助澜,还是理智地给孩子应有的教育和快乐,当是我们家长能选择的。
相对而言,她有个比她成熟许多的浑然大度的好女儿----亦池,“她健康地走向成熟,一如既往地如她儿时那样,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从初中起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独立性和成熟,去英国高中之后的女儿几乎成了池莉精神上的小妈妈,“这个女孩儿,她的盛开超过了我的期望和梦想”。她一定从爸爸(书中没太多描写亦池的爸爸,看出作者心胸有些不够宽)身上吸收了不少精华,至少在包容力上超过了妈妈。
我从池莉的育儿上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又在亦池身上找了不少自己女儿的痕迹,感同身受。与作者相比,我庆幸自己和儿女处于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之中,家庭稳定且本身又对孩子没有过高的要求和期冀,通常更注意情商教育而不大顾及智商方面,决不攀比,也不“随大流”,所以跟儿女比较“瓷”,平常做兄弟姐妹,关键时当妈。加之女儿是个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性格,她活得可能要比亦池轻松许多。
育儿没有绝对的成功或失败,每颗种子长出的苗皆有不同,结出的果实也不尽相同,自然使然,不必苛求。只要向上长能结果,就是好苗。
我更在乎母女俩“摸爬滚打”的过程,而非孩子得了百分或考上了某某名校等“很有面子”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