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将学问与人生融为一体之人,其学问即其人生。知其人生的态度,便可感受他的学问。严谨的治学态度势必成就季老卓尔不群的高尚人格。
此书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印度文化、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以及描写文革期间一些切肤真挚的随感等,可谓集季羡林先生之作品精华。有人称此书为“长达一个世纪的感悟”,是“一座真话的金山”、“是季羡林先生一生最精辟的总结”。
薄识浅学的我注定进不到季老的血液和灵魂中去,但确乎触摸得到他的脉搏。不敢妄自评论,只想作些摘录,用以自勉并与大家共勉。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我虔诚希望,我们人类同大自然成为朋友,不要再视它为敌人,成了朋友之后,再伸手向它要衣、要食,要一切我们需要的东西。
现在,我的人身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八十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勉强打个比方,我们快可以说,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再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表达一下,西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方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即见树木,又见森林”。说得再抽象一点,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则正相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