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有多少学术造假等待水落石出

(2009-12-28 22:31:52)
标签:

学术腐败

井冈山大学

学术造假

钟华

荷兰

教育

分类: 一言随笔

               学术造假不是“踩地雷”游戏

                        

                        作者:一言

今日报载1226日国际《晶体学学报》杂志官方网站发布通告称江西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涉嫌论文造假,被学校停职。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历来是学术界文化界心照不宣的事实。曾有文章披露,某高校曾私下利用检测程序对其校所有论文进行检测后,得出惊人的结果,包括院士、教授、名师以及研究生在内所有论文,通过检测没有任何疑问的论文总数仅不到30%,绝大多数论文著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剽窃抄袭现象,很多论文相似性竟然达到90%以上,其量之大,范围之广令检测者瞠目。该校为顾及脸面最后仅对部分研究生的造假问题进行了内部不公开处置。

 

 

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刘涛二人论文造假始自2006年,从2006年到2008年两年间竟然就有70篇论文涉嫌造假,如果不是《晶体学学报》主动利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托尼舒利尔斯所编写的程序对论文数据进行检测,恐怕这个造假研究小组还将继续堂皇存在。

 

 

关于学术造假,论文剽窃,历来都是教育界需要面对的艰深课题。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造假的事实在社会大众“雪亮的眼睛”照射下似乎无可遁形,因为通过关键词搜索总是很容易比对和发现相类似的文章。但是到网络各大论坛搜搜,仍然发现许多明确披露的学术腐败领域的事实最终总是不了了之。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现实:学术腐败的系统仍旧运作有序,毫发无损。真正受到查处的学术腐败案件可以说寥寥无几,很多时候变成了一个“踩地雷”游戏,如果你不在“组织”内,没有腐败团队作为支撑,你就有可能不走运踩上地雷被公开曝光,然后是丢官免职。

 

 

而实际的情况却往往相反,因为学术专家、名师教授都在这个体制内组织里,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学术名家教授都在体制内担任着要职,许多人是高校的校长院长或是党委书记,要么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享受着国家级专家待遇,底下常常都会有一批造假同僚或帮手或助理,其中的师生关系师徒关系裙带关系渊源甚深,一脉相承。揭露一个就可能触及一批人一圈人,谁得罪得起?谁又能披露得了?学术领域的帮派效应时隐时现,触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网上或媒体看到的揭露学术腐败的文章不仅量少,而且总是会被很快删除。即使某教授不走运涉嫌造假被别人发现,“踩了地雷”,但因为率属于“组织”系统,所以最后仍旧官照做,论文照发,钱照拿,教授照当,踩了地雷也不会被曝光。

 

 

记者披露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原院长曾锡瑞在一年前就曾对钟华不断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提出质疑,但可惜这样的声音极其微弱,得不到响应。也失去了一次自揭学术腐败丑闻的良机。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在今年3月任期内高调发表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的豪言壮语因其卸任自然最终变成逝去的雷声,“不小心”被查出的学术不端行为只是凤毛麟角。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后对此说法没有任何下文,显然是深知其中水域的深浅,所以上任后另辟蹊径只对“择校热”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体制问题、人才创新等问题发表了公开言论,唯独没有对学术腐败这一教育领域最严重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发表任何言论,让人看来觉得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近年来被公开揭露严肃查处的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财大等高校教育腐败案件涉及的查处问题范围多数是职务经济犯罪,没有一件是学术腐败案件不能不说明问题。

 

 

学术腐败虽然是教育腐败领域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学术腐败离不开经济利益,离不开以权谋私,也离不开权色交易,说到底就是离不开名和利的追逐。学术腐败从某种程度上说隐含牵涉到所有的腐败类型,但却更具有隐蔽性伪装性,因为这类案件的当事人都挂着令人景仰的专家教授的高帽子,很难让人怀疑。

 

 

如果说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的学术造假行为是高校学术腐败领域的冰山一小角,那么隐藏在水平面之下的学术领域未被发现和查处的学术造假问题可以说是数个珠穆朗玛峰的体量绝不为过。因为任何人只要深入到高校内部去了解一下,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学术委员会对于论文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都是采用着极其宽容的政策,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绝不主动追究。而事实存在的造假行为几乎都得到高校管理者某种程度的鼓励和支持,更有甚者为获取国家基金资助和项目课题经费,更不惜用行政手段让团队集体造假。这其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谁也不会把这个幕布掀开,因为彼此的利益都在组织团队的利益之中。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成为高校评估当中通行的“潜规则”一环。

 

 

学术腐败团队因其人数多,力量大,关系广,其造假风险自然降到零。这与其他各种类型腐败暴露的问题的性质如出一辙。

 

 

在中国,但凡违反常规,都会有“法不责众一说”。因为腐败案子涉及面太广,当然就有可能涉及某些名人要人或某些重要的利益链条,这背后的数不清的关系也自然可以让任何查处纠办的力量分崩离析,不攻自破。特别是中国人又都普遍爱面子,这涉及到学术官场名人的面子问题自然最后都要以“面子上过得去”为最终的查处底线,这个底线一般的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台都是要遵守的维护的,否则庇护团队利益的权利就会敲掉你的饭碗,祸及你的生存。为了这些涉及相关利益群体的面子,也为了个人利益得以维持,最后问题都会被利益均沾阶层共同掩盖。

 

 

有很多高校管理者常常会振振有词:我们是反对学术腐败的。每年这么多论文,我们不可能都看过,也不可能有这样专业的识别能力。如果他要抄袭剽窃,我怎么可能看得出来?

 

 

说起来国际《晶体学学报》如果没有用荷兰人编的程序作为工具,恐怕井冈山大学的造假事件也难以被发现,毕竟多数人是没有鉴别经验的,也没有那么宽的学术视野,更不可能达到专业精深的程度。而同一学术领域里,又多是“近亲繁殖”,博导硕导可能都是师徒关系,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谁会自找麻烦?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有这样的论文检测软件,从来就没有听说哪个大学公开采用呢?又有多少学术腐败分子是因为高校自查自纠而踩上地雷的?

 

 

学术圈什么时候能让腐败分子一“踩地雷”就爆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教育什么时候才会有真实的诚信面对公众?学术领域腐败不除,社会诚信将无可立足!教育痼疾重重,不对学术腐败出重拳严惩,教育腐败的根基将无法动摇。试想一下,一个做学问的人,搞研究的人,有文化的人,如果心术不正,将会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危害?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