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有基金投资总监对记者指出,该基金公司在组织基金经理进行晨会讨论时,基金经理纷纷表示在调仓的过程中,常会有一种被人"盯着"的感觉,尤其是在近期的这段震荡市场中,这种感觉更加深刻。
"往往是在我们的操作阶段中,股价的异动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该总监这样表示。
他认为,目前人为泄密的可能性较低,公司更倾向于是旗下基金操作轨迹为外界所掌握。
于此同时,有基金经理则向记者透露,监管部门在去年就曾向该基金质询,指出有很多资金跟在该基金后面操作。"但我们当时却是一头雾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该基金在去年的操作凌厉,且业绩不俗,早已引起市场对其的深切关注。
我们是在"为势所迫"
事实上,该基金经理承认,由于部分商业软件中交易所基金席位数据的存在,目前基金完全隐蔽其动向的方法已然无几。
以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某数据提供商的该软件是基于上交所登记结算中心数据库基础上开发出的产品,其提供的统计数据其中就包括席位成交数据这类敏感信息。比如,每只股票可提供券商基金(D字头账户)、法人(B字头账户)、普通投资者(A字头账户)等分类账户的持仓、交易情况;也可按成交量大小将账户变为机构、大户、中户散户,再分别统计他们的增减仓情况。而必须指出的是,该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为T+2后的部分数据,带有一定的信息滞后性。
但上述投资总监指出,问题在于基金的买进和卖出也并不是在某个交易日就能马上完成的。"事实上,每当我们做出投资决策,并尝试性地布局下单后,就发现该股价将会很快遭到拉升,我的建仓资金成本将大大提高,预计利润将大大降低。反之亦然。"
"结果往往是我们在给某些资金抬轿子。为此我们不得不加快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有人说我们基金风格凌厉,其实更多的是为势所迫。"
而在另一方面,该软件提供的交易席位显示功能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深圳某基金经理指出,投资决策的就是基金管理人思维逻辑的具体体现,因此每只基金都有其独特的操作习惯和风格。
该基金经理承认,如果通过某些软件上显示的该基金席位在其他股票上的买卖情况来进行分析,的确有可能预判该基金的行动。
"如此一来博弈的主动权都在别人手中,而部分资金套利就显得太容易了。"上述投资总监对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基金的投资思维是中长期的价值投资,基金经理在做出决策后,在具体操作中对一些市场外的影响是采取尽可能简单化的办法,因此对该类软件的存在不会太重视。
交易数据的前世与今生
市场上的技术派投资者就从未放弃对交易数据的挖掘工作。
早在1997年前后,当时的交易所每天收盘后会将当天的成交和清算数据通过卫星发送给各会员单位,而部分机构开始私自安装接收卫星天线,试图破解交易所传的清算数据并进行加工,而这种声称可以反映个股当天各席位增减仓情况的清算数据美其名曰"龙虎榜"。
但从1999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更新了加密系统,密码变得难以破解。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更通知所有会员进行了密码更新,龙虎榜上从此失去了上证所的数据而渐渐沉寂下来。
而到了2006年底,某公司推出了原始交易数据提供服务,并将其授权与中介机构予以出售。截充今年2月,已经有指南针软件、大智慧软件等公司获得授权。
但对于该软件的存在合理与否,基金从业人士颇有微词。在采访中,基金业人士均表示,交易数据应该属于商业秘密范畴。基金经理在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以及如何操作,都需要知识、信息和技术成本,是不能无偿与其他投资者共享的。
同时,有基金经理更指出,如果倡导该软件的流行,那等于是说明市场纯粹变成了一种博弈场所,投资不过是要更准确地掌握资金进出的动向而已。
尽管质疑声起,但我国<证券法>中并没有不允许进行证券信息商业化的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明确规定:交易所市场产生的证券交易信息归交易所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传播。
据了解,伦敦交易所出售信息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2%,而上交所的信息收入只占1%,以此说明交易所信息商业化的可行性和发展空间。
对此,有基金经理对记者指出,据其了解,国外的交易机构虽然也开发这一类型软件,但交易数据只是清算到券商。而投资者从软件中可以看到券商如摩根大通、美林证券等的操作情况,而对于在背后通过券商进行投资的各路资金的交易信息,外界无法了解。而国内的数据却是清算到帐户。但由于基金则有专门的基金帐户,因此基金具体帐户的操作情况也在他人的掌握之中。
原<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王连洲认为,发生并放在证券交易中介机构,各基金投资交易的原始记录都是私密资料,法定的投资交易平台将这些资料进行无限制的商务利用,违背了各基金对交易原始记录需要安全保护的意愿,也无疑增加了基金运作的社会成本,伤害了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王连洲质疑这是否属于该管不管的一个例子。王连洲认为,虽然市场自有公论,但不管怎样,监管不能出现漏洞和空当,"该管不管"现象应当禁绝。
"小巫见大巫"
据记者了解,交易所将交易信息商业化是海外股票市场的惯例。
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部高级总监陈秉强指出,理论上,交易所并不一定是提供证券信息的唯一机构,市场参与者也可自行委托独立第三者汇集所有参与者的买卖盘和成交记录,担任发布证券信息的角色。但独立第三者汇集信息存在完整性及准确性的问题,交易所汇集市场数据信息便是买家最好的选择。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所消耗的时间及硬件的投资一定不少。从商业角度看,投入那么多的金钱及时间,取回相应的回报是合理的期望。
但对于目前内地市面上存在的某些交易软件能够提供的仓位信息功能,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海外基金业人士普遍表示不解。
"这些交易信息是非常宝贵的。"晨星一位分析师Alan
Rambaldini解释说:"大型投资机构投入了大量的努力,以保守他们的行业机密,否则其他机构便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通过提前交易来影响相关机构的建仓成本。"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号称可以通过仓位准确掌握券商、基金、QFII等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动向的TOPVIEW相对,多数海外证券交易所,如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等在对商业化的交易信息的处理上,只称得上"小巫见大巫"。
以香港交易所为例,港交所以批发模式发放实时市场交易信息,目前,香港交易所现有超过60家证券市场数据供货商,用户可按市场信息深度、数据使用及设备类别付费选择所需服务。
而香港交易所提供的付费资讯信息也只是包括:每日最高及最低价、最佳买价及卖价、按盘价、累计成交量(股数以及金额)、市场深度(五个最佳买价及五个最佳卖价各自涉及的买卖盘数目及总需求)、每单交易纪录(最新执行的交易数据),以及买卖盘纪录(买方及卖方首40名经纪的经纪轮候队伍资料)。
上述列举的这些服务,远不如TOPVIEW功能强劲。
*转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