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2017-08-14 16:51:20)分类: 农村教育 |
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徐笛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面临经费相对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均衡、组织结构分散、教师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生源流失现象频繁等困境。产生以上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标准不合理、管理体制上处于“依附”地位、教师配置标准不符合小规模学校实际需求、缺少相应的教师引入机制以及农村人口的向城性流动、教师流失和民办校的冲击引发生源流失等。基于上述困境,从合理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以及发展学前教育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6) 06-0024-05
一、研究的缘起
城镇化,简言之就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根据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但是,这一数据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这50%的人口中至少存在着10%的流动人口。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流动人口将继续保持一定的数量。这部分人口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群体的变化不仅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城镇化,尤其是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和各相关教育部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与各个国家的人口数和国情不无关系,因此很难给乡村小规模学校下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并且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对学校规模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学生推开教室大门之后会进人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在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落后,学生人数大致在100人左右的村小和教学点。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在逐年减少,教学点的数量则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从教育部网站上所得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5年普通小学校的数量从24.12万所降至19.05万所。其中城区和镇区的学校数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变化的主要是乡村小学,数量从16.90万所降至11.84万所;同时,教学点的数量从2011年的6.74万所增加到2015年的9.30万所,这一数量的变化同样主要表现在乡村。由此可以推测: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小学逐渐地转变成了小规模学校。如此庞大的数量对各级政府而言是建设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挑战。乡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边缘地带,他们是底层孩子看世界的窗口,乡村小规模学校能否办好是教育是否公平最有力的佐证。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症结,从而寻找机会去实现振兴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梦。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分析
目前,全国还有9.3万个教学点,在学人数402万,集中着贫困程度最深、无力送子女进城人学家庭的子女,他们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学校对于他们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其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逐渐从知识领域延伸到生活领域,家庭教养被现实弱化,学校教育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建设好村小和教学点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诸多发展难题,笔者根据对河南省L县的14所农村小学的实地调研,对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地观察,总结归纳出如下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困境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有没有好的师资队伍,硬件的建设是次要的。学校建的很漂亮,没有学生,没有老师,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此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学校的硬件建设也非常重要,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是保证学校正常发展的基石。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希望学校今后改善哪些方面时,很多家长都提到校舍的门窗、操场、体育器械、教室取暖等问题。有家长直言那些去私立学校的也都是跟风(攀比),其实私立学校的老师没有这里的好,但是私立学校看着条件要比公办的好。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困境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直接和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公用经费绝对充足与相对不足的矛盾。目前国家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单独核定公用经费政策,按照不足100人按100人的标准拨付。今年春季,国家又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中西部地区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达到600元。这个数字对于学校规模在20人甚至50人以下的学校来说似乎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但是对于学校规模在80-90人的学校来说就难以满足。访谈中有校长就提到学校负担不起多媒体设备的除尘费、维修费等费用。这一说法在教师访谈中得以证实,有教师反映说:有的班级的多媒体坏了快两年了,都没有人来修。
第二,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调研中的10所村小和教学点只有3所学校有图书室,并且只有2所学校有新增图书,分别为120册和1000册。据了解,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当笔者问及“平时喜欢读什么课外书”时,有很多孩子回答“语文书、英语书、音乐书”。在问及教师“科学课怎么上”时,有些老师的回答是“就是带着孩子读读课本,因为没有实验器械,所以只能简单地学习些理论知识”。这些回答是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虽然国家在大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但是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并没有完全配套,村小和教学点的教育质量、课程质量仍然难以保证。
第三,缺乏科学的组织结构。笔者认为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除物质资源对学校有影响之外,组织管理等文化软实力对学校发展也相当重要。这种组织管理上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在校长领导力上。当前有些省市的村小和教学点没有校长,村小和教学点一般依附于中心学校,由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笔者调研的河南省L县村小和教学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校长,但是由于学校自身缺乏科学的组织结构,教师队伍老龄化明显,致使乡村小规模学校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在21世纪的今天,农村学校外部世界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学校内部组织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外围发生变革的条件下,农村学校自身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将会严重桎椎学校的长远发展。当下有学者就曾发出这样的拷问“乡村小规模学校路在何方?”举一个小例子:笔者在调研中发现YZ小学中午午休时教室里还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后来得知这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了稳定生源而采取的教师无偿为学生辅导的做法。事实证明,这所小学努力应对变化,在困难中求生存的做法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也使得YZ小学在周围的几所乡村小学中独占鳌头。所以学校是否拥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强烈的内部发展动力对于保证学校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师资困境
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状况堪忧:教师学历总体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流失情况严重,师资补充渠道闭塞且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的困境与“小” 和“农村”的劣势镶嵌有关。在这种双重劣势以及两者恶性互动的情况影响之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建设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境。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如何解决村小和教学点的师资建设问题对于振兴小规模学校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调研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师资困境进行如下的总结分析:
第一,教师数量短缺。由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所以国内许多学者都认为村小和教学点的师资配置不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村小学师生比1:23的比例配置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师生比平均为1:11.4,这一结果很容易给人以错觉——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严重超编,但这并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由于农村学校班额偏小,开齐、开全课程所需要的教师数量通常会超过按师生比标准核算的师资数量。根据调查显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普遍身兼数职。以调查的10所小规模学校为例,其中教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师总数占总教师人数的87.87%。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学校能够开设音乐、体育等课程,并且很多还是由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兼任,教师数量根本满足不了课程开全、开齐的要求。
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在调查的10所村小和教学点中,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占31.05%,30岁以下大约占8.3%。实际上,在10所调研学校的84位教师中只有7位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这里面还包括一部分代课教师。笔者在访谈中遇到一位身患耳聋的58岁老教师,在与他交谈的30分钟里虽然已经放开喉味几乎是用喊的方式在交流,但是仍然感到存在一定的交流困难,难以想象这样的老师是怎样给孩子上课的,师生间的互动是如何进行的。
第三,教师职业吸引力低。待遇、工作量、发展空间是影响职业吸引力的主要因素。通过2012年的研究发现,我国教师工资水平在全行业间处于中下位置。在全国教师职业待遇普遍相对低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待遇可以用微薄来形容。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但是至今落实效果并不是很好。虽然各地响应国家号召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补贴,例如河南省L县城乡教师工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月125元的农教补贴上,虽然据悉今年会涨到400元,但是访谈时了解到目前并没有实施。即使农教补贴是每月400元,与乡村教师之间的工作量也是不成正比的。当前乡村小学普遍是教师包班。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村小和教学点“班主任”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可以说每个老师几乎都是班主任,都需要为学生的大事小事操心。
(三)生源困境
当前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从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多集中在教师方面,殊不知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有必要探究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现状,即学生的“质量”与数量处于何种状况。
生源“质量”方面,本文主要涉及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和家庭状况,希望了解当前留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在调查的10所小规模学校中,智力上有缺陷的学生总数为19名。这些学生一般都被安排随班就读。虽然由于智力或其他生理上的障碍导致他们在学校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接受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们也同样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庭状况方面,留守儿童数量仍然很大。在10所小规模学校中留守儿童数量占总在校生的52.46%。当前村小和教学点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也很突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研的10所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接近37%。因为贫困他们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的不平等带来的是教育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又将导致经济的不平等,在这种循环之下乡村孩子很难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
生源数量方面,本文主要从班级规模进行分析。班级规模对教育教学影响巨大,其中班级规模对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者间的情感联系具有复杂的影响。有研究显示,班级规模小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但是很少有针对超小规模的班级进行的研究,是否规模越小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以及生生关系呢?答案似乎不简单,班级规模小到一定程度对师生的影响复杂的。例如,访谈中有学生说到,“每天都是我们两个人,太孤独了,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 也有老师说,“10个、8个学生怎么教,教师教的没劲、学生学得没劲,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众所周知,乡村小规模学校关键点在“小”上。在我们调研的14所乡村小学中,有10所学校的学生总数在100人以下;其中学生总数20人以下有5所,21-50人有3所,51-100人有2所,这里面不乏有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从百人以上的学校变为不足20人的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大幅下降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向城性流动。随着城镇化发展藤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伴随的是大量农村适龄儿童流向城市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尤其针对许多80年代的年轻父母,他们进入城市务工,视野变得开阔,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以及经济条件的允许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他们认为的更好的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家长心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教育部201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随迁子女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2015年为例,随迁子女数占全国普通小学(含教学点)在校生数的10.46%,占乡村普通小学在校生数的34.17%,因此说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转型给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
第二,教师流失以及师资薄弱造成学生流失。好而稳定的师资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基本保障,教师流失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流失使得与前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堪忧。访谈中有校长反映,因为教师流失导致学校近几年学生数量越来越少;有些家长表示:“学校的老师都走了,孩子留在这里还能学好吗?”
第三,当地民办学校的竞争致使公办校学生数量减少。民办学校之所以对公办校具有如此大的冲击,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民办学校可以提供寄宿。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权衡自己务工收入与子女就读民办学校费用之间的差距后,如果认为打工收入超过子女就读民办学校费用,一般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访谈中有父母表示自己文化程度不够,在家也不能辅导孩子学习,如果孩子赃学校住,自己也想出去打工挣钱。(2)相对于民办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在硬件和师资方面存在的劣势,使家长之间衍生出攀比心里,盲目地认为民办好于公办学校。有家长提到,“家里条件好的一般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了,我们这些都是条件不好的”。
三、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有目标有计划地改善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生均公用经费。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室、桌椅、图书、教学仪器、操场等设施设备,厕所、饮水等生活设施应满足基本教学和生活需要。此前,教育部曾专门印发通知:不得克扣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明确要求中心学校不得以统筹的名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村小和教学点公用经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村小和教学点的现实情况建立独立财务账目,同时不能简单地按照人数核定生均公用经费,应综合考虑班级数、在校生数两个指标划拨生均公用经费。
第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多渠道补充师资。发展乡村教育应该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城乡以及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当前村小和教学点师资老龄化严重,不能切实提髙乡村教师的吸引力,补充年轻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乡村小规模学校,很可能在某个阶段面临“教师荒”。所以,应采取有力举措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给予乡村教师相应的生活补助、交通补助,让乡村教师的生活充满幸福感。
第三,发展学前教育,为村小和教学点及时补充生源。在河南省L县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许多村小和教学点都附设有学前班,有的学前班人数比小学阶段还要多,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一方面便于实现幼小衔接,另一方面可为小学段及时补充一部分生源。其实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仅仅有利于补充村小和教学点的生源,还有利于利用村小富余的校舍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雪艳.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11.
[2]雷万鹏,张雪艳.农村小规模学校赚配置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8-12.
[3]赵丹,曾新.国外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策略及政策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4):71-78.
[4]孟繁华.学校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0.
[5]赵忠平,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困境与治理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5(4):34-38.
[6]姚跃林.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也要向“钱”看[N].中国教育报2015-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