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研究

(2017-04-26 13:03:42)
分类: 教育改革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研究

于海英1,,秦玉友2

    (1.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157011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130024)

 

摘 要: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行中可以放大的优势与不可以放大的优势,可以避免的劣势与不可以避免的劣势,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评价,加强义务教育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行特征,政策 

 

进入 21 世纪,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减少农村适龄人口辍学率,为普及义务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目前,城乡教育一体化已成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行特征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可能与必然。从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看,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

目前,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数量来看,在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存在是普遍的现象。《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全国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数从 2005 年的 94500 所降到 2009 72483 所,但是农村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占全国小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变化并不是很大,一直保持在 25%左右。但农村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占全国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的百分比却一直居高不下,从 2005 年到 2009 年间都在 98%左右。农村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占农村小学校数的百分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从 2005 年的29.32%提高到 2009 年的 30.30%,其中 2008 年达到 30.63%。(见表 1)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为农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小规模学校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其存在价值更不容忽视,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强调的: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办好必要的教学点。”[1]

  1:我国农村小学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数量及其相关比例(2005-2009 )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全国小学校总数                      366213  341639  320061  300854  280184

全国小学教学点数                     94500  89287  84992  79088  72483

全国农村小学校数                    316791  295052  271584  253041  234157

全国农村小学教学点数                92894  87590  83118  77519  70954

农村小学教学点占全国小学校总数的百分比  25.37%  25.64%  25.97%  25.77%  25.32%

农村小学教学点占全国小学教学点的百分比  98.30%  98.10%  97.80%  98.02%  97.89%

农村小学教学点占农村小学校数的百分比  29.32%  29.69%  30.60%  30.63%  30.3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2009 年)[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10.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的在于通过为城乡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是适应农村地区特殊需要,是适合农村地区的有效办学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小规模学校同其他学校一样,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的责任,是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在农村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降低家庭教育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而且在农村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教学作用。如果能够确保一定的经费投入和优质师资供给,这些小规模学校不仅可以向农村地区儿童提供更便利的入学机会,同时也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也能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必然会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将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灵活的适合农村地区的有效办学模式继续保留,为农村地区学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运作特征

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些“小”学校有的是由于人口分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能集中办学,学校规模从学校创立之初就比较小;有的是由于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减少或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外流,学校规模被动减小。这些小规模学校不是基于教育价值追求而进行的自觉设计,也不是因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的优势的产物,而是在客观条件下被动形成的[2]。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小规模学校因“小”而产生的优势与劣势,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争取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积极挖掘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潜力,最大可能性的发挥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优势。

(一)因“小”而带来的优势

农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有其存在的原因。其中因“小”而带来的优势就是之一。这种由“小”带来的优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些优势中有的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将其放大,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与作用;但有一些优势受到某些条件限制而不能放大。只有对这些优势有一个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提出有利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

1.小规模学校可以放大的优势

1)促进学生发展优势。小规模学校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数少,师生联系更加密切,教师有机会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学生间较多的相互交往过程也会促进学生社会性更好地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增强责任感。在小规模学校运行过程中学生积极互动与参与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使其对学校有更强的归属感,[3]学生辍学的可能性就会更小。另外,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都坐落于学生居住的村子里,教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家长联系,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家长也会对学生的发展问题有一个积极的反应。

2)增强教师责任优势。与大规模学校的教师相比,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教师有着责任优势。对学校、教学、学生都认真负责,有着更多的敬业精神。在人手短缺的小规模学校中比人手充裕和人手过剩的大规模学校,更能促使学校中的工作人员参与和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行。这主要是因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由于数量不足,会使教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中,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工作更加投入,帮助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更强。同时,由于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更为灵活,更易于采用新的教法与实行教改,教师有着更小的压力,教师对其工作和管理者的态度也更为积极,增强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也会对学生成绩产生连锁反应。

2.小规模学校不可以放大的优势

1)学校管理优势。学校规模的大小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效率。学校管理追求的是如何使学校中恰好拥有的人、财、物等硬性资源得到充分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经济最优化。在小规模学校中由于资源相对比较少,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学校拥有的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并加以恰当使用。所以小规模学校就不会像大规模学校出现学校组织管理的官僚化、制度化、严密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管理秩序的僵化问题。小规模学校往往在管理上更趋人性化与灵活性,能够创建一个更好的学校运转平台,为师生个体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使学校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2)社会成本效率优势。根据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理论,规模大的学校要比小的学校运行得更有效率,规模较小的学校容易造成生均成本的上升[4]。但是在对学校规模的效率进行评价时,如果以生均社会成本来代替生均成本作为评价指标,小规模学校就会显得更有效率[5],因为低辍学率会降低社会成本。由于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的存在,它解决了农村本地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避免了更多学生由于经费、交通、安全等问题导致的辍学。学生是否辍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收人水平,就业机会以及对社会的依赖程度,社会为完成学业的学生所承担的社会成本降低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对这些社会成本进行比较,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社会成本的效率优势就更加明显。 

(二)因“小”而导致的弊端

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相比,弊端表现的更为突出与明显。由于这些劣势的存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这些劣势,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有些劣势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避免的,而一些是不可以避免的。

1.小规模学校可以避免的劣势

1)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困境。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与资源不足。虽然在我国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后,绝大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先后完成了“普九”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6]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可是小规模学校自身获得的教育经费有限,而且许多地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认识不统一,许多小规模学校由于处于存留的边际而缺少相关部门的关注;再加上学校运行过程中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地老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了。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困境。教师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教师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困境。从目前情况来看,经验丰富、资历较高的教师经常选择城市学校和有着较高社会经济背景的学校,而农村地区学校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又因为编制问题而无法招纳新教师,即使征聘,也会因为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更有可能吸引不到合格的教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提升教师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校内交流与合作,其效果与期望往往有较大差距,因为来自农村小规模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会因为他们相似的专业成长背景,在专业能力方面表现出相近的“共同贫穷”的状态,这不利于改善教育教学水平。

3)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困境。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以及师资状况,将严重影响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一些课程需要的基本教学条件不具备,例如,计算机、音乐器材等,这种办学条件不仅不能保证相应课程的正常开设,而且也限制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规模学校中课程开设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师资的不足。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教非所学”现象。许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尤其是一些小科课程的开设大多数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这必然会导致住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只能长期由专业知识较少或根本就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授课,同时也会因为多数教师“身兼数职”而忙于多科教学的各种压力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学科知识的研究影响到教学质量。这种状况无形中拉大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设置了不应该有的障碍。

2.小规模学校无法避免的劣势

1)地理位置偏僻。正如前面所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产生与存在有着多种客观原因。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都集中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分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方。这些地区不能集中办学,但考虑到当地许多农村学生上学的需要而设置这些小规模学校。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学校、教师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缺少吸引力、交通安全等问题,我们就应该考虑用补偿性方式解决。

2)对外交流与合作经费花销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均衡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不足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固然重要,但是经费资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由于经费不足,即使有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计划也是难以实施的。因为它需要走出学校,走出农村,这必然要涉及到经费的花销问题,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讲,对外交流与合作就意味着一项成本不低的活动。从学校整体的发展衡量,可能就会因为学校经费总量不足,为了能够确保基本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放弃对外交流的机会,就会失去给教师提供这种能够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平台。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建议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对待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态度方面,对其独特运行特征也要辩证地分析。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扬长避短,对于不能避免的劣势,我们可以通过采取补偿性方式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在合理的政策指导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提升教育效率的潜力,不仅能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且还能使其越来越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合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投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7]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依据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基本要求,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硬件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实施小规模学校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学校危房改造与抗震加固工作,实现小规模学校校舍安全达标;其次,要改造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薄弱学校,逐步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基本达标。软件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应该放在教师质量的提升方面,这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师资队伍质量应该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师质量的提升上,因为对于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来说,教师是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投资有利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二)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师就意味着可以弥补由于硬件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劣势,从而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农村学校所能分享的优质教师的机会甚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就要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处于不利境地的农村学校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学生能从公认的优质教育中受益。

改变教师征聘培养模式,实施农村本地招聘教师。招聘农村地区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减少教师流失。来自农村的教师更了解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能更好地开发本地教育资源,能更有效地与农村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为教学质量提高带来潜在的惠益。

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代偿机制,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岗位的专门奖励,加快农村教师职业晋升的速度,提供农村教师的学术假和更好的住房条件,建立农村教师“回流”制度[8],旨在吸引教师前往农村地区任教。也可以实施为改变地理位置偏向而采取的激励措施——为那些接受农村地区岗位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奖金,但是不论什么奖励与条件都应该足以抗衡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种种可预见的劣势[9]

教师初步培训和持续的在职教育应该以教师质量为主线体现持续性和连续性。农村教师职业支助在内容的选择和实施的设计方面必须考虑农村教师工作与教学的实际需求。对农村教师实施职业支助的应该是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当然,职业支助不仅限于一线教师,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也要加强培训,使他们的管理能力不断地提升。

实施县域内的校际交流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键的措施是实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制定不同学校间的共享师资机制,解决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等问题。对于交流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奖励,例如,在晋级、评职等方面可以给予优先考虑,同时也可以为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些额外的津贴、交通补贴,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住宿条件,使他们在交流时没有后顾之忧。  

(三)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评价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评价不应该硬性地与大规模学校或者城市学校使用统一的标准。教学评价指标应围绕着义务教育目的,在教育方针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其目的应着重在于检查和指导,促进小规模学校良性发展。即,在指标制定时,除了稳定性指标外,还应该依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变动性指标。在评价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时,绝不能单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或者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学习优秀的学生一般都离开了农村,剩下的学生的家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用统一的绝对标准进行比较,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程度和幅度是体现不出来的,没有办法考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评价时,应在绝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相对指标,要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相对比较,在这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和学生素质的水平上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对评价,这能更客观地说明学校的成绩,是比较公平与合理的。

另外,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应是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10]例如除了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外,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社会相关人员,他们也应该参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从不同的评价主体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上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效度。

(四)加强义务教育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

鉴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地理位置不可改变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这些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师生都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建设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教育资源,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农村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资源的设计要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师生的整体特征与个别差异来设计,这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资源的网络建设主要应该考虑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师生的现实需求。例 如,就教师接受的教育资源可以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两个教育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对于学生接受的网络资源要注重知识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他们的相应能力。

参考文献: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1-11-20.

[2]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基于质量指标与底线标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08

[3]贾建国.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4):74-78.

[4]李进忠.美国学校规模小型化:政策、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4,(2):78-80.

[5]杜屏,赵汝英.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3):66-69.

[6]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3):1-4.

[8]张纪洪,张宝锋.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25-127.

[9]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 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9: Overcoming Inequality: Why Governance Matters[R].UNESCO,2008.50-177.

[10]于海英,张君.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失真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2):70-73.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in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Yu Haiying , Qin Yuyou

1.Mu 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 Danjiang 157011; 2.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narrow th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realize equitable education.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Our country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of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small-scale school,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rural small-scale school,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polic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