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教师个人成长路线图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透视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3日
■本报记者
张婷
如何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尽快度过适应期,如何让老教师跨越“高原期”,如何让教师个人的规划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相吻合?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绘制了这样一幅教师成长路线图:为每个教师“量身定做”专业发展规划,搭建多种成长载体,在赛课过程中,团队集体诊断个体的教学行为,取长补短,帮助教师寻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百年老校遭遇人才危机
20多名教坛新秀、骨干名师在近几年相继离开这所县城学校,“飞”往温州、杭州等城市……
2006年,有100多年历史的平阳县中心小学彻底陷入了人才危机。20多名教坛新秀、骨干名师在近几年相继离开这所县城学校,“飞”往温州、杭州等城市……
“没有名师,这所小学还怎么能算得上‘县老大’?”家长们的质疑,让刚调入学校的钟振斌校长颇为难堪。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重新打造一支师资队伍。
但当时学校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年龄偏大,连40岁的钟校长还在平均年龄以下;教师职称水平不高,“小中高”仅有1人;教师编制超编,难以补充新教师。
如何带领这群教师发展,激发全体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的成长欲望?制订教师发展规划,帮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学校将教师发展划分为入职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层次,要求教师据此制订自己的个人规划,内容包括:分析优势,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内心最真实的职业愿望,并划分自己的成长阶段,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交给学校。校领导在摸清每位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望后,再对个人规划逐一提出建议,提供平台。
帮新教师校准起跑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校把青年教师的成长重点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
黄姗姗是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虽然在大学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层面上没有经验。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成长重点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如何带班、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布置作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该校教学副校长池昌斌经常对年轻教师讲的一句话。这让小姑娘明白了,讲课不是走秀,而是基于积累的变化,合理的规划应该着眼于规范动作的修炼上。
根据学校的指导,黄姗姗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第一年,站稳讲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学习老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方法;第二年,扎实讲台,丰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及外出听课活动,多看教学刊物及教学杂志,常写教学笔记,尝试撰写教研论文;第三年,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科教学的胜任者,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黄姗姗在年度规划报告上注明一年要读哪些书籍,看哪些教学杂志,设计哪些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发表多少篇文章……并把规划的内容化作每天的行动、读书、思考和写作。点点滴滴的积累,成长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80后”的杨州将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概况为8个“一”,即:关注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主题、撰写一篇学科论文、研究一节精品课、解读一名师教学风格、主持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一次观点报告、制作一个个人博客、阅读一批经典论著。为了让规划落到实处,钟校长建议他把规划细分成学期规划和主题规划。
现在,杨老师已经执教10余节县市级公开课,在语文教研组开展的“难教难上我来上”教研活动中,冲锋在前……“成长规划让我们清晰了遥远的风景”。他说,眼下正在制订自己的下一个3年规划。
助中老年教师再创辉煌
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在哪儿? 学校领导找到了职称晋级与特色教学的关键点
年轻教师敢想敢干,乐于发展,个人发展规划做得有声有色。但对中老年教师,这个办法就没有那么好用了。
这些教师的辉煌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没什么能再提起他们的兴趣,个人规划、研讨培训全是白搭,“半梦半醒”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职称到头、职务到头成为中老年教师发展的“死结”。
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在哪儿?学校领导找到了职称晋级与特色教学的关键点。“小中高”在县城小学的教师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尽管大家对这个职称心存向往,但谁也不敢将此写到自己的未来规划上。
钟校长带头做起了老教师姜小平的思想工作。从教20多年的姜老师课讲得精彩,可即使是这么优秀的教师,也从没想过申请“小中高”。“你没问题,今年可以将申报‘小中高’列为一项计划。这个职称代表着您一生的教育成果。不仅是您个人的事,更是学校的事,不管能否通过,您都该去试试。”
领导的几次鼓励打消了姜老师最初的疑虑。教学组又为她找来考试书籍,指导科研,反复磨课,2006年,经过考试、论文、材料、讲课层层关卡,姜老师顺利拿到了那个本不可能拿到的“小中高”职称。
姜老师的成功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学校第一个“小中高”榜样。2007年,全校有14位中老年教师主动申请参加小中高职称考试。仅2009年,学校就有7位教师拿到“小中高”职称,人数在全市排名第二。
“一个规划让我拿到了梦想中的职称,备考的过程更是一次磨炼,不仅自己受益,学生也受益。”49岁的杨丽丽老师说。
反复动员、放大梦想、树立榜样、集体支持或许是县小中老年教师再次辉煌的原因。
把成长的载体定位在课堂
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中,教师们成长起来了,触摸到了激励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域
要想教师规划落到实处,除了领导班子大方向指引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载体,创设平台。从2006年起,县小就提出了“一年一载体”的设想,相继推出了“名师孵化工作室”、“团体赛课”、“全员读书”等活动,赶着教师前进,帮助他们找到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徐炜是中青年语文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课堂执教能力。学校为她制定了一条专业发展路线:一般教师——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她被吸收为“名师孵化工作室”第一批“被孵化”对象,学校鼓励她到“教师沙龙”活动中展示自己。
“我的成长虽然起步晚了点,但还是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创设了这么多历练的平台,使我迅速地孵化,从小鸡长成母鸡。我现在要尽自己的努力多孵一些小鸡出来。”徐炜说。
在县小,同学科的教师会为一节课相互发难。“教师在教学细节上过于拖拉,教学状态没有调节好。”“过于强调文化概念,学生对此有距离。”“应该考虑教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要达到哪个教学目标。”
面对同伴的“刻薄”,曹丽文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心存感激”,她说:“如果只是闭门讲课,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同伴的意见正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校准个人规划的最好机会”。
像这样“挑三拣四”、不留情面的说课,在该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全员赛课”是学校提升群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主要平台。它把各个学科的教师分为几个小组,相互较量,捆绑评价。经过“五阶十四环”的竞赛程序,每个教师的教学不足都“暴露”了出来,并不断获得改进和提高。由于效果显著,之后,县小的全员赛课模式被全县推广。“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收获了一点成功,也得到了失败的教训。”池昌斌说。
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中,教师们成长起来了,触摸到了激励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域。近5年来,学校教师在优质课、教学技能等各类业务大赛中屡获佳绩,有47人成长为省、市、县教坛新秀、名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