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瘾少年背后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2017-11-03 11:15:12)
标签:

网瘾治疗

情感

教育

分类: 青少年手机电脑成瘾

网瘾少年背后是家庭教育失败

  

近日,少年邹远(化名)在网上发帖称,自己曾在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遭到体罚和拘禁。网络有不少人都说,自己在该校受到虐待。随后,南昌市青山湖区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经调查,网帖反映的问题部分存在,书院确实有罚站、打戒尺、打竹戒鞭等行为和相关制度,现已责成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因戒除网瘾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屡次发生,虽然电击戒除网瘾的做法早已被叫停,但是以戒除网瘾之名虐待青少年的事件依然不断出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通过虐待的方式戒除任何一种瘾症,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非正常处理的方法。从心理机制上看,网瘾的发生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发展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闭与防御、自卑、交往恐惧、自我中心等问题,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人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面对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具备社交功能的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打开了释放压力的窗口,再加上现在网络游戏的制作越来越精美,人沉迷其中   

再者,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成熟的阶段,可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薄弱,对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信息难以抵御,从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不仅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可能诱发性犯罪。

  更重要的是,网瘾的发生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在“控制型”家庭,孩子易产生敌对情绪;在不管不问的“忽视型”家庭,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爱型”家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好逸恶劳;“严厉型”家庭的孩子,不善于与父母情感交流,情绪极度压抑。

  网瘾并非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缺陷所致,一方面是由于孩子本身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心理上的孤立无援,才导致孩子沉溺于网络。而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与其说是为了孩子好,不如说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是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这更是错上加错,不仅无益于网瘾的戒除,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遗弃感,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至于如何戒除网瘾,当务之急是要先规范各地各类戒除网瘾的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处理意见,挽救还在这些机构接受不当治疗的孩子。

  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媒体和学校让家长知道,他们对子女网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是花钱送走就能了事的。与其所托人,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理性地接触和运用网络。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力度,将网瘾扼杀在萌芽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