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悟的状态和表现
(2017-02-05 10:36:54)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佛学 |
分类: 悟透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
论开悟的状态和表现
一、星云大师讲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这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这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在解决“我是谁”,修行是在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的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透过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的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老师的成就不代表个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经拜哪位大德为师的经历,放下与多少位法师结了善缘的经历,老师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觉悟啊。光环是人家的,我们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认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
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那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二、开悟的四个标准
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悟道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智慧重于感情;大众重于个人;布施重于接受。
第一,精神重于物质——我们没有悟道之前,在物质上有种种贪求、种种的计较;等到悟道以后,在物质上不会贪心执着,在精神上会不断的升华,不断的扩展。
第二,智慧重于感情——没有悟道之前,可以说生活里面都是以感情为主:我爱的人、我爱的东西、我各种的所爱等。到觉悟以后,就不会以感情蒙蔽自己,而用智慧来观照,用智慧去体会。
第三,大众重于个人——没有悟道的时候,都以为我最重要,别人怎么样都没有我重要;利益是我的,好处是我的;别人有没有,别人的死活我都不管。等到悟道了以后就会觉得生命原来是一体的,大众甚至比自己还重要。
第四,布施重于接受—一悟道之前,什么东西都贪求,什么东西都要有;至于别人有没有,则不关我的事。悟道以后,不再想自己要拥有,自己要贪取,自己要执着,他反而想到分一点欢喜给你,分一点所得给你,让你也能获得利益,所以悟道以后是布施重于接受。
悟道之前,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是黑暗的、愚痴的、苦恼的;悟道以后呢?都是为别人的、利他的、普遍的、普济的,人生就比较快乐。
三、对觉醒或开悟的重大误解
我们接触到的有关觉醒的大部分讯息,告诉我们开悟意味着爱与狂喜、慈悲与合一,开悟是一个充满喜乐的体验。
觉醒或许会带来喜乐的感觉,但喜乐事实上是觉醒的副产品,并不是觉醒本身。只要我们还在追逐觉醒的副产品,就会错过真正的东西。
觉醒的道路并不是为了获得正面的情绪体验。相反,开悟可能一点也不轻松或正面,我们或许会对看破幻觉产生极大的抗拒心理,哪怕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许多人刚踏上灵性觉醒的旅程时,并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这些状况。寻求真理的过程或许并不是一个让我们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得诚实地面对一些事情——这或许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或许不是。
实相正在对自身发出想要觉醒的真诚召唤,这种召唤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在那里,心灵对真理的渴望,超过了对感觉良好的渴望。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每时每刻让自己感觉更好,那么我们就会继续欺骗自己,因为试图让自己每时每刻感觉更好,恰恰是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一种手段。
为了觉醒,我们必须摆脱总是寻求良好的感觉这一心理习惯。当然,我们想要感觉更好,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想感觉良好。寻求快乐、逃避痛苦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我们心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冲动,也就是我所称的觉醒冲动。
正是这个觉醒的冲动,使我们有勇气面对种种自我欺骗的伎俩。这个冲动呼求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责。
对觉醒或开悟的另一个重大误解是,认为它是某种神秘体验。觉醒不是突然间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洞悉整个宇宙。灵性觉醒与神秘体验有着很大的不同。神秘体验非常美妙,从许多方面来说,它们是“我”所能获得的最高、最快乐的体验。这个“我”总是在寻求合一。
当然,神秘体验是很有价值的,它还有转变心灵的力量,神秘体验能够剧烈地改变我们的内在结构,并且通常是以非常正面的方式。但是当我们谈到灵性觉醒时,我们所探讨的并不是个人体验。我们所探讨的是从“我”中觉醒过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