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两个误区
弹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b24ff90102wh97.html
我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当孩子报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怎样做选择?我觉得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们对教育的认知还是有点误区。
第一个误区。在学习这件事上,大多数人活的不真实,被外界绑架了。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学习和选择的出发点是在考虑外部需求,而较少考虑内部需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很多时候,更关注分数,排名,好像一个学校,只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考上很多重点大学,才是好学校。一个孩子只有他的学习好了,才是好学生。我们总是在跟外界比较。家长总拿自己孩子跟别人相比。学校也很在乎统考的平均分和排名。很少把关注点放到我们的学习感受上。很多孩子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父母也不关心孩子在学习中真正有多少内心满足的收获。
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报志愿的时候,喜欢追求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上了大学才发觉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极少数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先考虑自己喜欢什么。
这样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动力缺失。很多人学到最后,变得没有动力,而不管他曾经取得多好的成绩。动力缺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人学奥数,学钢琴,从开始就是抱着一种功利目的,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走不远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个思维误区。线性思维。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12年的教育就是一条直线,在这期间大多数人忙于学习和考试,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这种习惯性思维一直延续到大学、研究生,到找工作,无论是老师、家长、学生都觉得每一个选择都非常重要,一步走错,步步皆错,以后就根本没有纠错的机会,职业和专业必须要对口等等。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线性思维。这些线性发展的思维有两大坏处。
第一个坏处是,它让你做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极度地焦虑。
在做选择的时候,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你觉得你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你以后所有的事情,那这个选择就太重了,他担负了很大的责任,所以会犹豫不决。这时,可能你追求的并不是这个职业最后是不是能够让你实现理想、实现梦想、带来多大的满足,而是实际上在追求安全感。
我觉得尤其是作为家长和父母,特别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幸福、能够稳定,所以在为孩子做决定、报志愿、职业上的建议也通常不自觉的都是在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说让他怎么样能充分发挥潜能,让他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第二个坏处是,它真的限制了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潜力的挖掘。
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你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能够做成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遵循上述那种线型思维的话,你就不自觉地把自己很多可能性的那些门、那些窗全关上了,因为你不会去探索一些别的路径,去开发别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