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讲义)

(2016-06-17 19:47:54)
标签:

负面情绪

健康

心理创伤

语言表达

心理状况

分类: 詹锦华团队基本功训练

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讲义)

【概念与意义】

(一)哀伤咨询和哀伤治疗

哀伤咨询是针对近期丧失亲人的人,协助他们完成哀悼的任务;

哀伤治疗是针对那些哀伤反应欠缺、延缓、过度或过久的人,协助他们辨认和解决障碍,完成哀悼的分离冲突。

(二)哀伤咨询和哀伤治疗的意义

1. 精神科门诊:10-15%的精神科门诊病人认为自己有未解决的哀伤。

2. 大多数丧亲者在头一年内有忧郁症状,许多人其头痛、心悸、颤抖及各种胃肠疾病的症状会加重

3. 有的丧偶者会产生疾病。

4.男性丧偶者死亡率,显著比婚姻中男性高。

【哀伤基本原理】

1、依附理论

英国精神医生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认为:

(1)人在早期生命发展中需要安全与保障,于是便对少数特定的个人发展出依附关系,并延续一生。

(2)由于依附行为是为了维持情感联结,因此任何危及这种联结的情境会产生特定的反应。失落的潜在危机愈大,反应就愈强烈,变化也就愈多。

2、哀伤是一种情绪

(1)精神医生恩格认为:人因失去所爱形成的心理创伤,其严重程度相当于一个受伤或烧伤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创痛。

(2)他认为哀伤代表脱离健康与幸福的状态,如同身体需要复原,哀悼者也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平衡状态。

3、哀悼是必须的

(1)为了重建平衡,并完成哀悼过程,必须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哀悼任务

(3)哀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需要付出心血努力。弗洛依德说:一个人在努力处理他的哀伤,是在做一种哀伤工作。

【悲伤的心理过程】

悲伤是一种极富杀伤力的恶性情绪,悲伤本身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其给人所带来的伤害却可以超过一般疾病。

1961年,著名精神科医生恩格就指出,人因为失去亲人所承受的悲伤,其严重程度相当于一个受创伤或烧伤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创痛。

恩格认为,悲伤代表脱离健康与幸福的状态,如同身体生病需要时间康复一样,一个面对悲伤的人,同样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来平复自己的悲伤,以求得新的平衡。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这些是正常的悲伤反应,然而当某一种感觉持续过久过强时,就有可能变成病态了。

失去亲人,会产生一些与悲伤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胃部空虚,胸部压迫,喉咙发紧,对声音敏感,以及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口干等等。在精神上会产生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产生视幻觉或听幻觉。

在行为上最容易发生的改变是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不愿参与公共活动,常常叹气,坐立不安;有的人常梦到失去的亲人,但又极力避免与人提起。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后常有旧地重游以重温旧事的欲望,也有人把亲人用过的东西都当作重要的物件珍藏起来。

失去亲人所受到的打击和引起的悲伤,主要来自于人类所固有的“依附”本能。这种依附并不仅指的是生存方面的、物质的、对生活来源的依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相互依存的一种需要。

英国精神医学专家约翰鲍比认为,人类有和他人发生强烈的情感联结的倾向,并且在这种联结被威胁和破坏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他认为,人在早期生命发展中需要安全保证,便对少数特定的个人(从母亲开始)产生依附关系,不管对象是小孩或是成人,都是正常行为。
      
正因为失去亲人剥夺的是人类依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所以悲伤是必然要发生的。在心理咨询中,哀悼被认为是调适失落的必要过程
      
 悲伤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否认到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不少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常常会产生去追寻逝去亲人的欲望,常常想到要去什么地方寻找失去的亲人;有些人总有一种感觉,亲人出差去了,或是到远处求学去了,从心理上和感情上都不肯承认亲人已死亡的事实;还有的不肯承认失去亲人的不可逆转性,仍希望死者会回来,等等。这些情绪将使失去亲人者在悲伤过程的第一关就停滞了。

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需要时间,因为它不仅是理性上的感受,更是情感上的感受。失去亲人后,在理智上比较容易承认这个现实,但却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在情感上完全接受。
   
    第二阶段,是经历悲伤的痛苦。这痛苦不仅是情绪上的,也包含生理和行为上的痛苦。

有些人试图用某种方法逃避痛苦,比如只想逝去者不好的一面,以免除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把自己深深地投入到工作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去痛苦;也有人借饮酒、吃药或者到处旅行来逃避悲伤的情绪。

事实上悲伤是无法避免的,逃避比正视的危害更大。那些试图逃避悲伤的人迟早会崩溃,常见的是患忧郁症,严重的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正视现实,以免一生都背负这种痛苦。
   
    第三阶段,是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存在”的新环境,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已经改变,从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标,就容易长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的。
  
  一位丧子的母亲所写:“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事物仍为我开放,让我快乐。我仍会为我的孩子哀悼,我对他的爱的回忆会永远活着,但是生活会继续下去,不管怎样,我必须健康地活下去。”

【哀伤咨询的四项任务】

任务一:接受失落的事实

1)一般常见的否认形式:对死亡事实的否定(如木乃伊化、将小孩视为死者替身)、对失落意义的否定(说对方不重要、选择性遗忘等)。

2)接受事实需要时间,葬礼具有帮助接受事实的作用。

任务二:经历悲伤的痛苦

1)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

2)不去感觉,如喝酒麻痹自己、停止思想、将去世的人理想化。

任务三: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

1)派克斯的观点:任何一种丧亲情境,我们都很难清楚地界定到底失落的是什么。

2)生者不仅需要调整角色,还需要调整自我概念,乃至调整个人的世界观。

3)对抗:不去适应失落、不去发展生存的技巧、从世界退缩而不面对环境的要求。

任务四: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关系上

1)咨询师的任务:不是促使生者放弃与逝者的关系,而是协助他们在情感生命中为逝者找到一个适宜的地方,使他们能在世上继续有效的生活。

哀悼何时结束?

1)没有现成的答案。

2)四项任务完成之时。很少在一年之内完全解决的。二年并不算长。

3)有些人似乎永远不能完全脱离悲伤。

4)如果想到死者而没有胸口紧缩的感觉,并能够重新将情感投注在生活和生命中,哀悼便完成了。

5)悲伤咨询,所提供的基本教育之一是提醒当事人:哀悼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终极点也很难恢复到“丧亲前”的状态。

【哀伤心理咨询基本原则】

一、震惊与逃避期。建立支持关系,倾听与陪伴,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安全感,指导照顾日常生活,满足其生理需要;

二、面对与瓦解期。帮助丧亲者认识,接受,适应丧亲事实;引导其识别,体验和表达不同层次的负面情绪,预防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接纳与重建期。鼓励丧亲者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探索积极应对策略,与外界建立联系,重建生活目标和希望,必要时寻求社会支持;

【哀伤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建立支持性关系

咨询师需要了解事件情况,性质,程度,刺激强度等。冷静观察丧亲者目前状况,周围环境,采取温暖真诚的态度进行接触。

初步接触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入手,一杯热水,一张纸巾。干预者声音、语气与丧亲者吻合,少说话,多倾听,通过行为语言表达理解和共情。避免二次创伤,减少无关人员,提高安全感。本着“不指导,不随从,只陪伴”的基本原则,陪伴就是支持和给予;

如果拒绝求助,需要尊重决定,提供联系方式;

二、评估丧亲者的心理状况。

1丧亲者与死者亲密程度?

2死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世,丧亲者是否毫无心理准备?

3丧亲者以往是否有过类似的哀伤经历,以往的应对方式如何?

4丧亲者在丧亲后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完善?

5目前最困扰丧亲者的问题是什么,他(她)希望得到那些帮助?

6丧亲者目前的情绪反应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7丧亲者目前属于哪一个阶段,是否属于复杂性哀伤?

三、引导丧亲者接受丧亲事实。

帮助丧亲者认识,面对,接受丧亲事实,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开始,丧亲者往往存在否认倾向,为了接受丧亲事实,需要与丧亲者围绕死者去世事件,开放式讨论死者在什么情况下离世,具体情况如何,是否瞻仰遗容,打算如何处理死者遗物,如何安排葬礼,是否已经拜访死者墓地,这些有助于丧亲者接受亲人离世事实。直接说死亡,去世等词语,有助于增强丧亲者丧亲的现实感。

四、对丧亲者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面对亲人突然离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往往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正常生活模式完全打乱,丧亲者对这些认识不足,看到咨询师参与,产生自己要疯狂或者耻辱感。

帮助丧亲者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哀伤行为,接受自己目前看似异常的正常反应。如果丧亲者在事件后,不沟通,不表达的行为模式,丧亲以后,表面看似平静,把痛苦深深隐藏起来,陷入冲突与逃避的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精神崩溃。

对那些反复说“我没事”的丧亲者,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丧亲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特别体验,人在悲伤时的痛哭都是自然情感反应,不是脆弱无能的表现,但是内心很痛苦压抑,反倒容易影响自己以后的健康,这些是已故亲人不意愿看到的,只有自己放下防御,认真体验并且正确表达哀伤过程中的感受,才能有助于个体成长;

五、鼓励丧亲者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如果丧亲者能够清晰具体表达不同层次的情绪感受,有助于顺利渡过哀伤期。丧亲者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羞愧等情绪,反映自己的哀伤,渴望与其重建关系。

咨询师需要理解逝者在丧亲者心中那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鼓励丧亲者停留在感受层次,进行探索与分担。如果丧亲者还没有适度表达,不要直接上升到理性层次,不要先告诉对方“你要坚强”,“我诸多你的感受”的表达,这样会给丧亲者压力,阻碍他的感受表达。需要给丧亲者创造适度宣泄氛围,一起聊天,表达,痛哭,沉默,回忆;

六、向死者仪式性的告别。鼓励丧亲者去寻找纪念亲人的标志,仪式性的告别,共同探讨遗物的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写信,烧去,放飞,埋葬等;追悼会上一定要用黑白照片,提示人们逝者已去。

七、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够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是丧亲者从痛苦中恢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

1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陪伴,握手,接触,使他不孤独。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子,提醒饮食,也是支持方式;

2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亲近程度由近及远,分别写出名字,注明帮助能力,尽可能具体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钱支持,权利支持等。

3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性。当丧亲者的控制力恢复后,恐惧,焦虑就下降。向丧亲者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获,不播种,可以在适当时候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加自我肯定感;

八、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丧亲者感到无路可走,原来应对方式不足。

1回忆既往积极的应对方式。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来,给予肯定强化;

2建立适应性行为。充分睡眠,营养支持,作息规律,他人共处,告诉苦闷,沟通联系,计划未来,适当锻炼,自我安慰,日记音乐;

3问题处理。考虑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安排时间。权衡利弊,分析影响,预见困难;

4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

5识别消极应对方式。有回避他人,回避活动,过度自责,暴力发泄,暴饮暴食,借酒消愁,滥用药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觉。

九、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丧亲者产生悲观态度,甚至自杀。

1纠正过度自责。帮助丧亲者分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现实,从另外角度看灾难,不可抗拒;

2正视改变,适应生活。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一无所有的,不是毫无希望的。重新开始新生活;

3展望未来,注入希望。痛苦终将减轻,未来更有意义,生活仍然有积极,幸福一面,总结,肯定,强化,鼓励。

评估转介医疗需要。复杂性哀伤情绪严重,持续超过4-6周,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疗;

【案例】

一、大三女生人际关系,睡眠,考试挂科。高三时,母自杀。

二、一对母女,父高官车祸。母抑郁女儿厌食。

三、一护士,夫教授糖尿病输液葡萄糖,强烈内疚感。

四、女公务员,夫肝癌去世。婆婆迁怒。

五、富家高年夫妇的独子,因肝癌去世,对这对夫妻的打击

六、21岁的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因绝症去世。对他母,他妻的打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石谈幸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