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对痛苦的认知
精神园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ccebe30102w9hd.html
人的一生总体来说是具有悲情意味的。无论是谁,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将“酸、辣、苦、涩”等诸种人生况味统统捆绑在所谓的生存乐趣上。不管何种生存状态,或富或贫、或官或民,概莫例外,只是物化为不同的境遇和内容罢了。叔本华曾说过:“人类的快乐和沮丧显然不是决定于外在环境如财富或地位,因为我们在穷人当中见到的愉快面孔,至少和在富人当中见到的一样多”。因此,人的所谓幸福感或痛苦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心理的感受,亦即灵魂的参与。
如果,我们承认人生的这种苦多于乐的悲剧性质,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就应该是直面痛苦、接受痛苦,以至化解或减轻痛苦,这是一种积极的有关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哲学就担负着这种对人生根本问题的体悟与思索的重任。它探讨人类自身的最为本质的生存之迷,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终极价值等。总是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人类生老病死等带有人生本真意义的问题置于一个哲思的大背景下。让你获得一个纵观人生的大视野,获得一个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俯视现实的新角度。于是,一切痛苦的境遇都成了人生的应有之义。你将会变得平静,变得不再悲天悯人。这就正像人类在面对一些不可抗力的大灾难(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时,受灾个体适应痛苦的能力在大背景下,会变得稍强一样。因为,大痛苦已使人们不再过分的注目较小的不幸。而相反的是,有时微不足道的不如意事也会造成某些人的痛苦不堪。
同样,一般说来,人们不会对于某种必然性的自然定律所产生的不幸感到过于痛苦与悲伤,比如逐渐老去与死亡。但对于某些突发的偶然性灾难却经受着巨大的痛苦折磨。由是可知,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人类的总体悲情色彩,它的自然性,它的合理性及其普遍意义,那么你的心灵空间就会升腾起一种适应性的超脱,就会减轻原有的压力与焦虑情绪。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斯多葛学派,其主旨就是对自己眼前的不幸漠不关心,以便使心灵获得一种无法扰乱的平静。
如果说,哲学是在思索人生、把握人生,那么宗教则是超脱人生、普渡众生。其实,任何宗教信仰其出发点均是对人生的一种形而上的觉悟,即摆脱生存与死亡(痛苦的终极形式)的心理困扰。比如,佛教就追求一种“无我”的禅悟境界,即一种排除了“自我”的心灵观照,只留下了那个由外物操纵的“痛苦”,而本来承载痛苦的人本身却不见了。连自我都不存在了,还会受到伤害吗?还有什么痛苦吗?这就是一种“跳出三界外”的觉醒。看来,在解除心灵重负方面,宗教比哲学还彻底。
按佛理的“四谛说”,人的痛苦主要源自“贪、嗔、痴”三种妄念。境由心生,如果心如明镜,怎会蒙尘?一个能做到精神自足的人,一定会安贫乐道、烦恼顿消。我想,如此境界,对于淡然面对当下尘嚣日上的物质空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又如基督教徒的忏悔,实际上也是借此去除某种心理上的重负,而相应地减轻了因私欲、嫉妒、憎恶等负性情绪所带来的痛苦。
直面痛苦,便是要接受痛苦,并与之和平共处。其结果是衍生成一种能居高临下地藐视痛苦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无奈的,很多事情是无法回避的。所以,有时我们干脆把各种生存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心中反会产生一种坦然。此时,无奈也就成了一种境界。
一个从磨难中历练出来而仍然懂得享受人生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而这种幸福感正是从痛苦中提炼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