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知识、聪明的本质区
(2014-12-22 14:46:15)
标签:
佛学情感文化 |
分类: 家事国事天下事 |
|
知识 |
聪明 |
智慧 |
英文 |
Knowledge |
|
|
定义 |
人类基于实践,所得到的共性经验、认识,是人类思想文化交流的基本基础。 |
所谓聪明,就是智商,包括: 1.感官感受力; 2.基于逻辑思维的理解力、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计算力、记忆力。 |
1.能准确体察、把握各种事物内在真实因果关系的直觉、灵感。
2.超越逻辑思维与感官感受的理解、领悟力; |
对应 八识 |
思维意识(第六识)通过总结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以及心性智慧体悟所得的 |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泛起的种子 |
由八识体性(佛性、空性、般若)直接得到的 |
功能 |
知识指明了部分事物规律, 聪明者用知识可改变自己, 智慧者用知识改变世界, |
聪明能给人带来眼前利益, 聪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 |
智慧可以彻底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世界,更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吉祥 |
与利益的关系 |
学习真善知识,可获取利益,学习假恶知识,可获得眼前快乐,但最终倒霉。 |
聪明是通过感官感受、逻辑思维、计算,加以判断,而获取利益。 |
无为而为, 不求利益,但究竟利益最大 |
与真理 的差距 |
真善知识是相对真理,指路牌 假恶知识是歪理邪说 |
依聪明只能体会到相对真理, 不能体会究竟真理 |
依智慧能体会到绝对、究竟真理, 通过逻辑思维总结的只是相对真理 |
特点 |
知识是学习交流的具体媒介,依聪明而聪明,依智慧而智慧 |
间接、微观、个性、具体、分析 |
直接、宏观、整体、综合 |
变化 |
知识可以修正、改变 |
依聪明所作判断总不断发生变化 |
本性智慧,本来即有,未曾改变 |
与语言的关系 |
脱离语言,就无法思维意识,知识也就不复存在了。 |
感官感受不需要语言;但思想逻辑思维是以语言(数学)为媒介的 |
感官感受、语言思维是智慧之相,智慧本性超越感官感受与语言思维 |
例子 |
数理化、文史农医、军事战术、概念、定律、法律 |
思维能力、计谋战术;政治、经济、军事的日常具体管理能力 |
重大科学发现、圣人治国、远大战略、正道宗教都源于智慧灵感。 |
人物 举例 |
专家学者、工程师、一般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
杨广、陈水扁,都是逻辑思维极强的聪明人,但缺少智慧。 |
释迦牟尼佛(究竟智慧) 老子、耶稣、孔子(大智慧) 荀子、李世民(政治智慧) 爱因斯坦(科学智慧) |
人与人 差别 |
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知识,但所得到的理解各个不同 |
但每个人的聪明能力各个不同。 |
智慧人人本具,各个皆同,一般人只能偶然显露,不能随心自在用 |
三者间 相互关系 |
1.重大基础性科学知识、传统智慧文化大都源于智慧; 一般的知识、技巧、技术皆源于聪明; 2.学习依智慧得的知识(传统智慧经典)能增长智慧;学习依聪明得到的知识(技术、技巧、术数),让人更聪明。 |
模仿、跟踪别人的知识,依逻辑思维推理、想象力所得到的成果,大多只是聪明的产物。
过于聪明算计,会障碍智慧; 聪明只是智慧的相用,但却总让人误以为真,自以为是。 |
1.学习过多的一般知识,或者拘泥未验证的知识,都会障碍智慧。
2.真诚、善心、实心、直心,更容易显现智慧; 3.人总是在语言思维里转悠,就体会不到智慧。 |
|
科学试验、社会生活实践 |
|
真智慧者,相互都能验证、印证。 更能被社会实践验证,但难以置信 |
实 践 检 验 |
依实践验证的知识解决问题,更容易重复,也容易推广。但对于知识尚未揭示的复杂问题,一般很难解决。 |
依聪明主要解决个人利益问题 聪明有时也能解决一些世事问题,但不容易重复出现。 依聪明只能解决暂时的表面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依智慧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能解决知识尚未揭示的问题, 思维聪明人较少显现智慧,即使偶尔显现,也很难重复再现。 真智慧者,能随心显现智慧 |
获得 基础 |
观察、总结生活实践体验
|
经常思维琢磨,多计算,多多训练 |
清净心、菩提心、真善心、禅 无私无我 |
学习 方式 |
知识可以广泛学习,但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能成为对人们有用的真知识。 |
围棋训练,学习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近现代西方文化。
|
真诚学习奉行儒家、佛教教导,多行善,勿作恶,自心净,一切自明,积善成德则神明(智慧)自得,圣心备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