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育是慢的艺术 罗必新
(2014-10-15 10:51:11)
标签:
学生成长教师功利化情感 |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
也谈教育是慢的艺术
罗必新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
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让师生很难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难有自由发展的舞台。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的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和默契,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
“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只依赖“硬件设备”,不能片面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依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时间短了发育就不成熟,营养就跟不上,十快三分假。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获多少粮食,也有客观的许可限度,不能随意乱吹。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都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从事的学科呢?同样,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的学习任务全压在这三年完成。你看,学生已经很疲劳了,你仍然逼他加班加点,非得把三年的教学内容让他一口吞下去,好像他明天就要告别世界了,好像天底下的教师只剩下你一个,香火只剩你一炷,你不能让学科绝种,仿佛世上其他人全是一无所知的笨蛋……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高中阶段各有五百多节,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生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急于把所有的东西灌给学生?
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看看一些学校的育人口号,学校的大门上,大楼上,招生宣传材料上,报刊的吹嘘报道上,到处可见。这些口号往往空洞无物,大而不当,它们不仅违背基本的教育常识,违背教学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我们甚至有些担心,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这类大而空的语言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以为在中国,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像推销商做广告一样夸大其辞,不负责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其中比较独出的一句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里是不要“多”,我们中国化的理解:放得也不能太“快”。放得太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
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在实践中慢慢形成,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切忌急于求成,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慢慢适应学生的身心变化,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心态,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和守望。给他充分的时间缓冲调整,让他逐渐接受我,我也在逐渐接受他,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的个体,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表现的一些行为,如迟到、骂人、打架等,虽不令我们满意,但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也都是在这种行为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我才逐步成长的。试想一下,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错误都不犯,那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一些所谓不良行为,正视学生的身心特点,然后才去思考适当的教育管理方法。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尽量去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少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思想工作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而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的是“互相的寻找”与“共同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是彼此的肯定与期待,是相互的欣赏与愉悦,是共同的提高与成长。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曾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或许当时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而这些学生成人后却心智健康,很正常,有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其实,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不乏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他们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沉潜,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让我们一起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教育的艺术,你会发现高大的树木丛中,矮小的生命也很精彩,高山之上的生命令人神往,峡谷之中的生命绚烂旖旎,只有你慢下来等待,你才会欣赏到教育的艺术之花最美。
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慢下来,是理念是策略也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