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泽校长的教育观
标签:
学校差异差异性教育 |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
王志泽校长的教育观
20年前的王志泽,作为一个工程师、一个父亲、一个对中国教育理想化的人,开始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反思中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基础教育应该是教育孩子从小碰到事就愿意以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可是我们的教育呢,你是不能挑战老师的,老师说这么着,你就得这么着,否则得不到高分了,你被淘汰了。训练方法都违背了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王志泽忧虑于整个教育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理念。很多人都在摸索,在阵痛中寻找中国教育的解药。中国家长甚至开始追本溯源,将老祖宗的私塾当成基础教育的救命稻草,把孩子的教育从学校拉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哲学层面。
王志泽说,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养成小孩子的若干种习惯。他觉得首先核心的一条就是得尊重,回到本真层面上,尊重人,尊重人存在的实际的这种差异,实际上这是教育核心。王志泽认为创新不是意识,而是一种习惯。
他觉得现在的人们对国际教育这个事也有很大的误区,汇佳现在强调的是双语双文化,双语里面的第一语言,双文化里面的第一文化一定是你的母语母文化。
在王志泽看来,民办教育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差异化,追求人家对教育消费的这种选择,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既然有差异,我们就得满足差异。私立学校就应该去满足差异,所以才有男校,有女校,有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法语学校,,有以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校,有以科技作为特长的学校,有以体育作为特长的学校,这就是对差异性的满足。
21年中汇佳之所以在北京这个地方还能存活了,王志泽觉得首先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定位定对了。就是我们是民办学校,必须要尊重教育的差异性,给受教育者,就是教育的消费者有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因为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这种教育原理,对这种差异越来越了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懂得教育应该尊重差异性,幼儿园、小学怎么能看出,不好判断,家长就应该让他在每个他自己的轨迹上能够去进步。
中国整个经济要发展,就根本不能有滞后的,结构性的错误。中国老百姓认为上职高的人和上职业教育的人都属于底层职业。而外国所所有的职业都受到人尊重。
所以教育在王志泽看来。又回到一定要遵循人的真实存在的规律上。如果学校都做成这样,那王志泽觉得可能成才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包括现在没有上大学的人。所以王志泽说中国的民办教育,本身定位就是一种选择性差异,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遵照规律,办出有特色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
王志泽认为基础教育训练人的目的是习惯养成。中国的教学大纲跟美国的教学大纲在知识点上没什么太大的差异,上面规定的孩子应该在什么年龄学几位数,学加减法,学因式分解,都差不多。
中美教育的差异就在于训练方法不一样。中国教育是训练怎么考试,成为考试的熟练者。而国际教育是知识讲给你以后看你对知识的应用,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超学科,都是知识的关联。
王志泽说:“你们有机会在做做你们当年的高考题,你看还会做吗?肯定是不会了,所以题目做对或是做不对根本就不应该是基础教育要追求的目标,可是我们这十几年的时间追求目标放在那了,错了。该给孩子的没给,根本没用的东西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将来课上的形式可能都会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学校的形态也可能会随着这种IT技术的革命变成一种新的可能。
过去老师也不叫老师,叫先生。什么叫先生?就是先生几年,头脑中比学生的信息量大,可以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一个是跟先生获取知识,一个是从书本获取知识,过去只有这两条渠道。
今天,孩子获取的信息量可能比老师的信息量还大。所以在王志泽看来,新技术的条件让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老师已经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了,可能就是一个组织者。所以如何遵循这种规律,在现有的这种环境下做一种创新和变革,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教育。现在地球上没有死角了,特时髦的词叫地球村,都在一个村里,早上发生点什么事,可能全球都知道。
所以王志泽觉得这种教育的变革可能以后也会非常巨大。
有的人说未来学校可能会消亡,但王志泽坚信学校不会消亡。他认为学校在社会里面是一种真空环境,在这里面没有什么政见的分歧,这就是一个可以争论的地方,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人在这里面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地方,就是这种小空间就叫学校。
所以说这种形态的学校不会被未来的网络东西去取代,因为网络是一个社会,社会就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小局部环境里也有不受约束的空间,这种空间就是学校。所以王志泽说,一所真正的学校是不会被这种东西所取代的,网络的东西只是一种网络思维,一个网络空间,一个网络社会,它是一种新的载体而已,但是它也是一个社会,一个现实社会,现实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