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手机进校园
(2014-06-10 10:29:15)
标签:
学生手机家长学校教育 |
分类: 青少年手机电脑成瘾 |
如何看待手机进校园
无志狂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dc8f54d00101ispl.html
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成了“手机一族”。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一现象可谓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赞成学生使用手机的观点基于一下几点:一是方便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有了手机以后,就等于在孩子身上绑了一根无形的绳,了解他们的行踪,便于家长更好的监管孩子,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如放学后能督促孩子尽快回家。二是方便沟通。手机比公用电话用起来方便、卫生,有些生活或学习上的事要交流,可以方便的进行联系。如外出时向家长报平安,在生活中和同学、朋友交换伊妹儿、照片,迷路时用手机确定所在地点,上网查资料,传送一些当面不好说的祝福问候等。第三是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现在的社会日益复杂,在遇到急事或突发事件时,手机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如一旦路遇歹人,可以报警或求助。四是使用费用低廉。从经济角度看,只要不是最新款式,手机在价格上几乎就是白送,而支付通讯费用,只要家长严格把关,不会造成对家庭太大的经济负担。第五很重要的一点,学校确实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
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作为特殊群体的学生,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如果一味的堵,则可能引发下列问题:一、增加教师的负担。既然有规定,就要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学生不携带手机进入教学场所。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二,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手机已经是普遍的通讯工具,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越是得不到满足就越是要去尝试。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实际上只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开展一场“猫鼠游戏”。即使在校不用,也难保证学生在校外不使用。三、可能引发家校矛盾。学校对携带手机学生的处理可能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如果有学生遇到急事或突发事件时,因为通讯的原因产生不良后果时,更容易激发家长与学校的矛盾。
所以说,一味压制并不是办法,堵不如疏,学校可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把手机的使用纳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使用通讯工具进行教育管理。
一是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学校要向学生宣传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是学生能自觉的遵守,能文明使用、合理使用通讯工具。通过一些合理的限制,是学生在强制的规定下逐渐习惯于有节制的使用。如注意场合和方式,上课时关机,不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上课,下课时不影响他人等。二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工作。家长可以规定好每个月的电话费数额,经常了解孩子的通讯情况,这些都是家长方便做的。手机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并不一定都适合中学生,在选择机型时家长要做好选择。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教育学生不要给陌生人回短信,对信息要有鉴别力,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让对方识别自己的性别等,必要时要知道向老师家长求助,懂得保护自己。
总之,学生使用手机成了一种趋势。笔者认为,手机代表着先进的科技文化,学生有使用手机的权利,只要学校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就不会存在不当之处,更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给学生一些自主权,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