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瞬间的网络代替不了恒久的图书。
书本的清香可以穿透时空,历久弥新。
您是否喜欢和我一样醉心于阅读的乐趣?
您的身边是否有一个图书馆?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样的梦想:坐拥书城,在宁静的氛围中,从书架上轻轻抽出一本书,慢慢阅读其中韵味。
博尔赫斯说的,“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约翰·厄普代克认为博尔赫斯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视同于荷马、莎士比亚和但丁。由于博尔赫斯之死离今天还不到20年,我们尚无从确定他是否真能造成媲美三位先贤的影响。然而,从他那些精美绝伦的小说与诗章,从他所开创的“幻想美学”来看,这个阿根廷人已经是所有文学史所无法回避的了。如果再想像一下他最后也成了一个瞎子的话,他同盲乐师荷马之间的神秘相似性就更为耐人寻味。1955年,已开始失明的作家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从此,他就只能在模糊的黑暗中守护着拥有八十万册书的巨大书城,正如荷马曾在同样的黑暗中承受着诗歌之海的阵阵潮涌一般。
然而,图书馆对于博尔赫斯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此。这个人根本就是为图书而生的:他父亲的图书馆中就收藏有不计其数的英文典籍,幼年博尔赫斯遨游于此,形成了对图书的最初迷恋;此后他又选择了图书馆的职业,一直由助理馆员做到国立图书馆长;同时他也是欧洲和美国许多著名图书馆的常客。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浸润于各式各样的书本之间……他在《天赋之诗》中这样写道:“在我的黑暗里,那虚浮的冥色/我用一把迟疑的手杖慢慢摸索/我,总是在想像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类型。”
博尔赫斯在他的著名短篇《巴别图书馆》中甚至将图书馆扩展为整个宇宙。他想像着宇宙就是一个永恒的图书馆。人们在图书馆里出生、流浪、发疯、思考、辩论、排泄,直至死亡,一代接一代,永恒更替。图书馆里收藏有所有的图书,且已穷尽了所有字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这一特性使其堕为谵妄的地狱,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是新的了,宇宙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有腐烂。这样,博尔赫斯又将图书馆塑成了一个噩梦,由此我们可隐约窥见作家对其“图书馆一生”的笑谑与反讽。
我想,正如痴迷辩诘的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想像乃是“和奥尔弗斯、和缪索斯、和赫西阿德、和荷马”等所有先哲们互相谈话诘难一样,博尔赫斯的死亡想像应该就是一座光明无比的图书馆,在这里他不仅不再是瞎的,而且还能找到那本包蕴一切之书。
作家是于87岁高龄时因患肝癌而死于日内瓦的。他选择了日内瓦作为自己的死地,在感觉到死神的追踪后,他飘洋过海,回到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平静地死去。我们无法确定的是,他是否主动选择了死亡,借此摆脱尘世阴影,步入辉煌的天堂图书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