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百万高考学子弃考的背后
与以往的“十年寒窗苦读日,金榜题名一朝时”不同,很多考生求学多年在高考的关键时刻放弃了传统的“跃龙门”的机会。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考生出国留学,他们通过另一种途径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一部分考生属于“被弃考”族,他们大多是由于家庭贫困而无奈放弃高考。

高考仍然是很多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通过媒体报道可以了解到,弃考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考生弃考的原因大多出自于最为实际的投入与成本的考量。正像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沉重的回报》序言中提到:在经济还普遍落后的农村,其艰难的家庭比比皆是,农民供养大学生难的情况也比较困窘。
值得欣慰的是,贫困考生弃考现象已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很多爱心企业,譬如加多宝、联想、习酒、海南航空等,每年都会投入定量的资金帮助高考贫困学子圆梦大学。但这只是解决一部分贫困考生的学费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难题,还需要国家更给力的政策扶持,也需要更多的公益力量参与助学——让助学模式具有生命力,具有传承性。
随着对公益助学行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投身公益的企业意识到公益不仅在于做,更在于如何做。在这些投身助学的企业中,笔者关注到加多宝的助学方式值得借鉴,坚持13年捐资助学的同时,它形成了发展型助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受助学子的公益意识,引导他们成长为新生的公益力量,使其有能力之后也能帮助和他们一样境遇的学生。除此之外,加多宝也协同了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助学,通过
“一堂课支教”“爱心义卖”等助学活动,引领了千余名志愿者参与助学,形成一种“爱心传递”的良性循环,而这样的公益方式比较具有可持续性。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要让弃考成为一种习惯的现象,社会各方都需要思考下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高校需要反思为什么考生选择出国留学,怎么样才能规避人才外流;一方面也需要更多公益力量的团结协作,帮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