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遥远的蒹葭)

标签:
自然传播者乡镇改变自己中学语文 |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
阅读,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遥远的蒹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45feb0102efb4.html
博主按:这是一篇很好很好的文章,但我做了一些摘要。
……余秋雨说:“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因为只有书籍,才能将悠远的历史连成绳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本次培训,教授专家们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我们做了生动而又丰富的讲座。他们,就是智者。
学校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学校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校园活动等各项活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它是有师生的精神风貌、校风、校纪、校容、群众团体、校园艺术。不管是什么,都离不开文化。记得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中有一句话:“只要读书,一切都好办。”李镇西老师也说过:“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读书,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起曾任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是啊,一所大学重要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同理,一所中学的发展,重要的也是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未来,读师范专业的我始终记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学高,就是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以读书为要务,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学生。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开启人的智慧,培育人的心灵。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丰富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良好的品德和好学精神加上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教师气质构成的重要部分。
书的濡养,是人生中的大财富。教书育人的日子里有它们作伴,充盈而不寂寞。有一句来自《中庸》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它强调了学思行的结合。教师拥有的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阅读和写作,能提升教师的素养与思想,使我们达到一定得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素养也就在这读写之中自然的发展起来了,教师良好的气质也就自然形成。所以,教师要读书。读书构成教师气质,这种气质为气、为魂、为神韵,无法模仿,只有濡养。
尤其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征文比赛,参加人数很多,大家十分踊跃,一共收到了近百篇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抒发自己为师之乐,描绘祖国的河山,有的书写家乡的美丽,有抒发自己读书体会的。读书节不仅激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读书积极性,而且也发展了学生个性,展示了学生才华,活跃了校园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培养了师生们热爱读书的性情,完善了校园的文化,丰厚了师生的人文底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校园健康、活泼、充满创造、活力四射的校园文化。
西哲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也想说:我读,故我在。
读书,让我们教书育人的底气更足。读书,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黄家骅副院长说:“读书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松风煮茗,竹雨谈诗;晴耕三亩,雨读千年”。多么美的生活啊,教师的生活就应该这样。他说:“要多读名人传。因为,传主都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
李嘉副部长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托起学生成才梦想。要推进全民阅读,让校园文化成为真正的道德课堂”。肖晓阳老师真正诠释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石修银老师强调:阅读,厚实青春生命。还有詹仁锋副馆长给我们展示了媒体阅读的优势。邹开煌教授则从教室素养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凡此种种,让人受益。
本次培训收获多多,难以一一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