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成人依恋理论(二)
(2013-01-28 11:29:57)
标签:
裂隙父母孩子动机情感 |
分类: 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建立 |
依恋理论---成人依恋理论(二)
一、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共同特征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谈”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有人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乐趣,有人却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痛苦。依恋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人依恋理论及其对人际关系、对婚恋关系的影响。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成人依恋理论概述
2、什么是依恋?
3、亲子依恋
4、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类型和表现、依恋对成人人际关系的影响
5、婚恋依恋:爱情与依恋类型的对应关系、伴侣选择、依恋质量对婚恋关系的影响等。
6、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7、关注这些理论的实用意义——
(1)安全依恋的培养:如何构建安全依恋的环境、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恰当的教育方式。
(2)对非安全依恋的干预:对非安全依恋型的父母的干预、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有很大个别差异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全部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行为处事。多样的世界更需要不同特点的人来丰富,并不需要人人都为了开朗而健谈,为了活泼而好动。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并不应该全部归咎于他的行为,而更多地关乎其内心。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使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个人之所以无法跟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其实是他内心“怕”被人拒绝。为什么有的人有这种担心呢?是因为其早期有经常被拒绝的经历,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即“别人经常会拒绝我”。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强迫让这个人去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而要分析这种“怕”产生的来源,追寻到其早期经历。研究发现,通常,这种人有一个对他人情绪并不敏感的母亲或者其他早期养护者,在儿童幼小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忽视他的需要,或者习惯于采取拒绝的养育方法,并不关注他,极少对他有情感方面的表现流露,不愿意对他表现出喜爱和亲昵等。
要纠正这种早期不良的观念,需要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使来访者认识到,早期受到的待遇,只是母亲的一种处世方式,而与他本身的可爱程度无关。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并不是每个跟他亲近的人都会采取和他的母亲一样的方式来跟他交流。显然,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60一80年代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鲍尔比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的,阐述母婴分离对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依恋理论,更多地是指拉特所说的“缺乏”,因为在现代社会正常的环境中,“剥夺”的经历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母爱中的几种关联成分的缺乏。即并非是现实情境中的分离,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