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三明小刘网瘾健康 |
分类: 青少年手机电脑成瘾 |
从网雾中走出的青年
三明的小刘,今年27了。前年因为网络沉迷,无法自拔,丧失正常的社会功能,第一次来找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临床心理科詹锦华主任治疗后,这几年来,詹主任出差到三明,都会去看望下小刘,了解治疗的情况。
吃完饭后,詹主任单独和他的父亲交流了小刘的情况。詹主任在询问了一些细节后明确告诉小刘的父亲,小刘的药可以减量了。让詹主任感到可喜的是小刘恢复得很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出:
一、小刘可以正视詹主任的眼睛不再躲闪,眼神没有飘移,说明小刘恢复自信;
二、小刘和詹主任及父亲先到饭店,妈妈走得慢落在后面时,小刘主动返回找妈妈并且打电话要通知妈妈。说明小刘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爱了;
三、上菜时,小刘自然地伸手去夹菜,突然想到还有客人,立刻表示歉意地说自己不懂招待客人,请詹主任自便。虽然还有些害羞,但至少在社交礼仪上,他有了基本的意识;
四、席间,虽然小刘没有太主动开口说话,但詹主任提出的问题也都能做出正常的回应。说明小刘的思维清晰,反应不再迟钝;
五、小刘的脸上偶尔会露出笑容,说明小刘的心态开始阳光,逐渐走出抑郁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小刘网瘾及抑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对他的忽略,缺少高质量的陪伴,缺少心灵的沟通。《网瘾为何找上中国孩子》一文的专家指出造成网瘾的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令一些孩子感觉不到父爱,即便母亲也同样是职业女性,父亲也仍然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事业上,疏于关注孩子的成长。而父亲是给予孩子心理力量的英雄角色,尤其是男孩,是心灵中的无力感造成了医学上的成瘾性;
二、因噎废食的安全策略使独生子女儿童期缺少团队游戏,心灵中因此缺少很多方面的满足,也没有锻炼出社交能力,是内心的价值观空白需要在网络游戏中得以弥补;
三、亲子关系差的家庭独生子女缺少情感分享的对象,而网络的非现实性可以解决分享的需要,是被理解并获取支持的需要令人迷恋网络的虚拟情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总是未能满足,就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通常不是变得压抑往内收或就变成外化的攻击性。而小刘就是往内收的压抑,不会去伤害别人但是却伤害着自己。所以,归根结底,孩子形成网瘾的原因与家庭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现在小刘已经成年,并且也已到了婚龄。小刘的父母在积极配合詹主任治疗后,小刘的网瘾及抑郁问题有明显的改善。小刘的父亲说现在小刘上网的时间少了很多,虽然每天仍有上,但也就上一两个小时,偶尔会出去走走。只是,仍然没有提到要工作,自然也不会想要找女朋友。好像他还是没有人生目标,每天无所事事,懒散萎靡。詹主任给出的建议是:
一、继续服药,不能断,要服到疗程,但药量减少;
二、多和小刘沟通,引导他做人生职业的规划,找出他的兴趣点和特长;
三、逐步影响他参加户外运动,通过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也改善精神状态,变得积极乐观;
四、与前妻和现任妻子配合,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小刘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五、让小刘学会承担责任,如家里买房等大事让他参与,一些事尽量让他去完成,多鼓励,以此培养出他的责任感,价值感。
小刘的父亲听得频频点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没有错,只是,爱需要智慧和能力。如果天下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童年之初,甚至更早在胎儿之初就学习如何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付出;在各种利益之间如何取舍。那么,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天下父母们最感欣慰和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