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绿洲》论坛活动---研讨“家庭暴力”

(2011-07-19 20:27:29)
标签:

家庭

暴力

婚姻

冷暴力

以暴治暴

健康

分类: 婚姻与性心理、老年心理

《心灵绿洲》论坛活动---研讨“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表现为冷暴力、性暴力、婚内强奸、精神暴力、经济控制等。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家庭暴力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而老人,儿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

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第一,家庭冷暴力的极限会使很多妇女产生报复心理,如果严重了,妇女会产生极端的做法。可能会自杀,甚至伤害自己的丈夫,如果家里有孩子还有可能伤及孩子。

第二,夫妻双方的冷暴力,也会使丈夫或者妻子有外遇,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加深。

第三,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致使孩子不能健康地发展,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以下是心灵绿洲论坛专家的讨论观点:

林武老师:

观点一:家庭暴力是以一切手段来控制对方。多表现为身体上的损害,多是男(老公)对女(老婆)的伤害。

观点二:法律上以家庭内部调节为主,如出现以暴治暴,故意杀人行为则以刑事处罚

观点三:如何做到防微杜渐?家庭成员需作到平等自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因家庭暴力多生在男女双方不平等,一方对另一方经济上有依赖。

詹老师:

观点一:家庭暴力需考虑精神因素,如嫉妒幻想易出现家暴,多怀疑对方出轨。如某监狱一个男性在监狱内常拿出其妻照片思念,入狱原因就是因怀疑老婆有外遇就动手掐死自己最爱的人。

观点二:男女存在不平等如社会对其评价标准不同,经济不平等,体力不平等。。。

观点三:可以效仿日本保护妇女权益---强制性执行工资上交制。

黄林娟老师

观点一:多关注女性受害者。

观点二:家庭暴力的危害机制:

先是对家暴产生的恐惧,如常发生产生麻木感,担扰对子女的影响,进而退缩,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觉着自己是个不可爱的人,无助、绝望感油然而生,回避社会,对社会的人事物产生幻化,进一步与社会隔绝,朋友少了,事业不如意,更加的绝望,最终把这笔帐算在施暴者身上,从而出现反伤害,以暴治暴现象产生。

观点三:

施暴者多因童年有受虐经历,为化解心中未解的愤怒,从而对他人施暴。

受害者多有受虐狂倾向,因小时有受虐经历,对对方正常行为有过激反应,从而诱发对方的打骂。

观点三:家暴产生原因:

① 小时受过父亲的严厉惩罚,生长环境缺乏安全感

② 神经质(暴力成瘾)

③ 外向性格

④ 社会支持力量缺乏

⑤ 情感介入,家暴对方出轨,或怀疑其外遇

⑥ 文化习俗习惯,男尊女卑观点根深蒂固,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附属品。

⑦ 在法律宣传和教育方面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许多公民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是侵权行为,是违法行为,很多人认为家暴是家庭内部矛盾而社会舆论对此采取宽容态度而未能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谴责,对致暴者没有威慑作用。据有关部门实验,对700对的结婚男女,350对进行婚前教育,让其认识家暴的后果及相关法律法规,另350对没有相关教育,多年后结果显示进行教育的350对明显减少了家暴的发生率。

⑧ 占有欲强

⑨ 受害人多为不独立个体,低自尊,呼吁女人需要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人格才独立。

观点四:媒体宣传不可过份暴露,有时媒体报告会引起矛盾激化,此时应注意保护小孩的生活不可受到干扰。

观点五:家暴有时可自我消化,充分挖掘其可操作性。

观点六: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对小孩的影响非常大,如6岁小孩的沙盘游戏充满杀气,全是战争情景,因家里的每个人的沟通以批评指责为主,在小孩的意识中缺乏安全感。

观点七:预防流程:

①  家庭治疗

②  团体活动

③  反思自我防御机制

④  情感支持

詹老师

观点一:反思自我防御机制

例:一来访者已离婚两次,想再次离婚,因结婚的三个男人均对其家暴,跟其爱人访谈时,表明本不愿打她的,但被其语言激怒,不得不打,如有本事你就打我,不打我你就不是一个男人等等过激语言。

观点二:受害者多具有多疑、尖酸刻薄、挑剔特质,完美主义者。

观点三:孝心是天生的,虐待老人的现象背后多因小时父母亲的爱缺失,动辄打骂小孩或语言过激(如你快去死等),从小安全感缺失,对父母充满抱复情绪而导致。

观点四:家暴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

如一个五年级的来访者,平日时是三好生,因父母吵架离家不回后,从此学习成绩下落千丈。

观点四:暴力会升级

林武老师

观点一:家暴特别对小孩影响巨大,儿童是张白纸,原生家庭的沟通交流方式会在其内心形成投射,对儿童的人格生长十分不利,大家应思考如何为人父,如何为人母?

观点二:家暴应对方法:

① 改变认知,了解家暴是违法行为。

② 家庭、工作的压力应找正常渠道宣泄,因多数人不顺心时多把气撒在最亲的人身上。

③ 注意力分散,安排充实的生活状态,应无精力施暴。

④ 社会环境支持

观点三:任何行为均会过度(如烟、酒、茶),同样的家暴也会升级。

观点四:应考虑事发后三个小时内如何自救,因外缓多在三个小时起效,三个小时内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更进一步的伤害?

观点五:相关法律知识

1、报警

2、避免肉体伤害

3、反省自己是否有过错

4、考虑施暴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打人的(如喝酒)

5、处理方法四方针:合、忍、改、离

6、“富有心计”最后一步离婚需要算数

詹老师

观点一:遇到丧心病狂者需注意人身安全

观点二:必要时寻求像美国角声爱心机构类似的社会团体的帮助。

林武老师

观点一:社会纠正系统的成立,或许对家暴的发生有一定的遏抑效果。

观点二:可以借鉴国外的施暴者必须接受一年的心理咨询制度。

吴晖老师

观点一:社会纠正系统是为辅助功效,主要还需大环境支持。

詹老师

观点一:可充分利用亲朋好友的支持系统

观点二:自己的问题需自己解决,切勿向退体老爸老妈诉说,因他们无能力帮助,只会徒增烦恼而已。

海英老师

观点一:受害者的自身素质需提升,视眼需开阔,多因女性视野狭隘,每日油盐柴米,遇事过于唠叨而引发家暴。

陈丹老师

观点一:尽管引起暴力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和生理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男性的生理因素导致的性暴力。可以说,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至少在当时就存在心理障碍和品德问题。有许多精神障碍和生理因素是诱发暴力的重要因素。

观点二:家暴的危害性极大。归纳如下:

1、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在我们调查中,多数受害者都是在被施暴时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

2、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忍气吞声、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的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3、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组成细胞——家庭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4、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观点三:家暴原因

① 跟沟通模式有关,习惯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模式,需从原生家庭从父母处找原因,多是家庭系统的呈现。

② 从与社会沟通模式自身处找原因。

③ 是社会矛盾冲突体现

④ 与文化特征有关

⑤ 与个人习惯有关如酗酒,酒后打人

⑥ 个性特征,多为内向性格者,长期情绪压抑而由某事诱发而产生

观点四:法律对象的特殊性、施暴行为的隐秘性,造成取证困难,法律维权难度高。

林武

观点一:女性爱唠叨,常说:说了你还不改就继续唠叨,原因有男女双方婚前婚后对对方的重视度不一样,时间久了产生审美疲劳,距离才能产生美。

观点二:唠叨为强迫性重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