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自闭儿
家长“很受伤”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林喜芳
杨松青
实习生
周曼翎
詹丽娟
庄清琴)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4月2日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它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常人无区别;自闭症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自闭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但主要是先天性的神经系统受损,与后天环境因素不大;现代医学手段还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它,但越早治疗越好,2到6岁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关系孩子、父母、整个家庭的命运。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而自闭症是主要致残原因之一。目前福建省孤独症发生率为0.67%,其中0-14岁自闭症儿童有13万多人。在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福州一些自闭症的康复机构,了解这群“星星的孩子”的现状。
据了解,福州市目前除了省残联康复中心设有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机构外,还有福州小风车儿童特殊学校、福州恒爱语训康复中心、福州仁育特殊儿童学校等多家民办培训机构。
专家:自闭症尚无根治手段,与其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寻求确诊和根治,不如及早干预
家长多数不愿意接受现实
育婴师:开启“心灵之窗”要趁早
“我以为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改变这个事实。”陈涛(化名)夫妻都是泉州市的老师,几年前3周岁的孩子被查出患有自闭症,可是看着漂亮的儿子,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些。带着孩子到处找医生、专家确诊,宁愿相信孩子只是发育较慢而已。“曾经带着孩子到福州专业康复机构试听了几天课程,怎么都不愿意把孩子和‘这群人’联系在一起。”陈涛说,“当时回到老家后,凭借夫妻在教育界的能力,就让孩子进到条件很好的幼儿园上学。然而,孩子在那里似乎更不合群。”
“直到6周岁又送来福州的康复机构,就开始有点缓慢进步。”福州语训康复中心郭丹园长形容说,有些“边缘”的自闭症孩子,老师和家长要像拔河一样,多用力就能拔到正常的这边。
在我国,对大多数自闭症患儿家长来说,他们往往需要超负荷工作。大多数家庭需要辞职照顾孩子,因此要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身心压力巨大。在一个家长交流的论坛上,一名自闭症儿童的爸爸坦率地说:“有整整一年,我不断埋怨太太,只想不断工作加班来忘记自己有这么一个孩子,甚至想到离婚。即使带孩子外出也只挑偏远地方,生怕别人知道。”另一位自闭症儿童博博的妈妈则称这些不愿意接受现实的家长为“自闭的家长”。“孩子自闭,他们怕丢人,也跟着自闭了。有家长为保存颜面,甚至就把孩子关在家中。”
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国家高级育婴师吴岚葭老师介绍,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的疾病,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自闭症会是一种终生的残障,这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所造成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或数字来描述的。吴老师指出,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自闭症患儿的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人的大脑在其发展的早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行为疗法的干预反应较好。具体到幼儿自闭症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文献与报告确认,治疗的早晚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吴老师建议,在不同的时期,有可能患自闭症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一旦孩子被诊断或怀疑性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此外,父母要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态,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与自己工作、生活的关系,让孩子及早得到治疗,帮助孩子打开“心灵之窗”,走出自闭。
从业人员身心疲惫,康复机构资金少、规模小
省残联:尽可能让家长陪护,鼓励民办力量参与其中
一只嫩红色的苹果在贝贝面前,来回晃动。老师反复提示:“这是什么?”“这是什么?”6岁的贝贝抓耳挠腮,眼神四处转动,“贝贝看过来,看过来。”左右打量那只熟透了的苹果,然后鹦鹉学舌般重复老师的问话。“是苹果吗?”老师继续提示“是苹果吗?”贝贝继续重复着……
这是记者在很多康复机构中采访都能见到的一幕,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往往要花上好多天的时间不断重复教学强化。
“你好!”在福州仁育特殊儿童学校里,记者在走廊上与准备上课的孩子打招呼,孩子没有理睬记者。而一同陪同的教学主任刘海霞则蹲下来,拉住孩子,喊孩子名字,表情丰富地和孩子问好,孩子的目光才慢慢注意并开始有点回应了。
她说,表情没有特定的规定,但必须丰富。“比如表扬孩子的时候,眉毛要稍稍上扬,笑着(表情夸张的)对孩子说‘对了、很棒’。表情丰富,变化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所有上岗的老师除了需要约三个月系统专业的培训外,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是那种见到孩子要‘两眼发光’。”刘海霞主任生动地比喻到,若不是有非常人的耐心和爱心,这群孩子足以让老师“崩溃”。
“对有些重度的自闭儿,老师要用好多天的时间只能教会孩子一个简单的名词,在外人看来意义何在呢?每个老师授课前的培训时,都要打很强的‘预防针’。”刘海霞说,刚开始授课的老师压力都特别大,还要面临家长的不信任眼光。据了解,不少和刘海霞一样的老师,在这个行业已经走过了第N个年头。而资金少、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是这些民办机构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
采访中,福州小风车儿童发展中心潘老师介绍,关注儿童自闭症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情。我省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也是从这时起步的。作为新生事物,国内自闭症的康复训练目前仍无现成的教材和成熟的方法,从业机构只能一面借鉴国外经验,一面自己摸索。而在福州仁育特殊儿童学校里,记者看到,每个孩子都有家长来陪读,大多数是妈妈,也有个别爸爸,而辞职是他们共同的选择,也有家长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就请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来陪孩子上学。福建省残联康复中心和其他一些民办机构,则是依照孩子的程度要求是否家长陪读。“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家长陪护是最好的模式,因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郭丹说。
记者了解到,民办机构接收的学生人数普遍在60-100多人不等,而师资比例1比3左右,才能达到正常的教育水平。
福建省残联康复中心副主任罗小华说,目前公办残疾人康复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康复的需求,民办可以起很好的补充作用,“我们鼓励民办力量参与其中,作为主管单位,可以对它们进行规范、引导,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给予扶持。”
据了解,近年国家开展贫困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每年给予1200名贫困孤独症儿童各1万元的补助,用于开展康复训练。另外,福建省委省政府也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关心帮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
前景:“迈出去才是困难的开始”
呼吁:需要融合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支持
“迈出先前的培训机构才是困难的开始。”詹詹的妈妈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一家人就开始为詹詹的入学犯愁了。虽然经过两年的感统强化培训,6周岁的詹詹已经“合格”离开培训机构了。“关于上什么样的学校,让我为难了。一般幼儿园是不让家长陪读的,可是这刚开始要是没有我的协助,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可是要找一所能陪读的学校对我们来说几乎不可能。”
终于,进了个有熟人老师的学校,可是才上几天课,老师就反映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个小小的教室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楼下一点早操的音乐就把他的魂给勾走,或者门外走过的人的对话也吸引了他。“于是我又开始寻觅,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走访,终于在半个月前找到了私人在家中办的一所能让暂时陪读的学校。”
在采访中,和詹詹妈妈一样困惑的母亲不在少数。大部分自闭症患儿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回归社会,与正常同龄孩子交往。但由于语言、认知等种种原因,自闭症患儿往往难以融入正常社交。“对于以后,因为我担心孩子的落后在普通学校里会突显出来,那时他是否能承受得了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在医学上自闭症不可能彻底根治,但经过康复,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仍有70%左右的孩子经过训练以后,还是无法参加义务教育。因为智力低于普通孩子,只能在家或者去培智学校。”刘海霞介绍,外国的融合教育就做得比较好,美国“融合教育”“同班教育”已成为特殊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让自闭症患儿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目前国内仍没有一所师范院校开设自闭症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公立教育机构。”潘老师说,正如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自闭人群也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
“其实,自闭儿并非不可救药,如果方法得当,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获得全新的生命。”郭丹说,希望通过媒体呼吁人们认识到自闭儿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帮助自闭症患者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
(本文除老师署名外,其他署名均为化名。图片由福州仁育特殊儿童学校提供。)
相关链接》
是否自闭症 4个月内可观察
以往小孩患了孤独症,家长都要等其长大到一两岁出现语言能力障碍时才发现。据卫生部2010年7月印发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上,提醒家长从4个月时便可关注。
宝宝有下列情况家长需警惕:4个月时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12个月时听力没有问题但喊其名字不理睬;16个月时不会说任何一个单词;18个月时不会用手指点东西,目光不会跟随别人的指点看东西,不会玩假扮游戏。
《指南》指出,0-6岁患儿以康复训练为主,不推荐使用药物。若行为问题突出且其他干预措施无效时,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或目标症状的前提下谨慎使用药物。另外,儿童孤独症患儿使用药物前必须向其监护人说明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在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使用药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