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微博门”事件背后凸显出医者的五点无奈(赖清辉)

(2011-02-28 17:12:00)
标签:

赖清辉

汕头

微博

医德

理想与信念

分类: 医生心理健康及医患矛盾
“医生微博门”事件背后凸显出医者的五点无奈

                      文:悟空·随便唠叨(赖清辉)

                                                  2011年2月28日

 

 日前,汕头一位女医生在两天内发表了三篇微博,因为声情并茂地记录下了与病房中濒临死亡的病人的故事,含有盼病人“等我下班再死”的言论,在22日被网友截屏后以微博形式发出,迅速引起了疯狂的传播,成为全国关注的 “等我下班再死” 热门事件,有媒体称之为“医生微博门”事件,很多人批评这名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医生“冷血”、“没有医德”,一夜间,她似乎成为当今医生道德低下鲜活的典型代表,同情者寥寥无几。随后,这名医生被主管部门调查,暂停行医资格,并调换岗位,已基本不能重新做医生,但她仍在24日晚发出道歉信,向公众致歉。

 纵观“医生微博门”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仔细看网友的围观、评论整件事件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看到事件的表面现象,更要看到事件的背后深层次问题。

 第一,“医生微博门”事件的疯传是对医生职业性、专业性的一种误解,开始暴露出我们医生“职业性倦怠”的危机。

 引起轩然大波的“医生微博门”事件,看似“冷血”、“没有医德”,其实,这名医生只不过是说了一句自己的“真心话”、“牢骚话”而已,谁都会有对工作丧失热情,甚至产生倦怠的时候。我们医生日复一日地亲眼目睹数不清的伤痛、死亡,感受当然与一般病人、病人家属不完全相同。病人及其家属对于病痛折磨的鲜活感受,到了医生那里,往往更多的以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姿态呈现出来。对于医生这样的正常表现,一般病人和家属并非不能理解,但总不能要求我们医护人员也陪着病人泪眼涔涔吧?某种程度上讲,医生的不动声色恰恰是我们医生职业性、专业性的体现,甚至是病人和家属的信心来源。

 所以,请大家理解我们医生当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作为医生,我们要如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并重新找回工作热情?这并不是像处理这名女医生那样,简单的停职冷处理就能真正见效的。一方面,需要医院在人员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关怀,让制度真正成为呵护人的保障而非障碍;另一方面,更为必要的是医生要加大本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一名涉世不深的女医生,出现这样的想法,对于我们当医生的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并不支持,也不提倡通过网络来宣泄这种情感。

 第二,在“医生微博门”事件里批评者为多,同情者为少,是尖锐的医患关系严重失和造成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看病时,都希望能遇到医德高尚的医生,医生能够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提供各项合理的医疗服务。正是因为这样,社会对于医生的道德水平就显得格外敏感。但现实的残酷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我们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并不太在意社会的期待,和普通人一样世俗,害怕辛苦,喜欢挣钱。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些年关于医生医德的批评声,在早就几乎不绝于耳的状态下,人们似乎发现医德水平却没出现太大的好转,这更让社会大众觉得寒心。所以,旦凡有不良医生或医疗事件被媒体曝光,人们往往便会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大声挞伐医方!

 第三,“医生微博门”事件的爆发,源于当代医生的内心世界对工作压力充满着太多的感慨,但得不到合理释放。

 近年来,医患关系如此尖锐,我们医生不断被“妖魔化”的根源,重点就是在于“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显性的导火索在作祟。(注:当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少数医生伦理、良知及职业操守的缺失造成的。)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医疗工作环境下,作为也仅仅是个普通人的医生,我们也不得不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很少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一到工作岗位,面对的除了病人的求助,就是病人的质疑,有时候还要面对医闹的暴力打骂,以及行政部门这样那样近乎刻板的管理制度,我们医生似乎就像是个固定的机器,生活在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之中。把病人治好了,得不到多数人的赞赏,当然,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不是要患者回报什么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些瑕疵,可能就要面对各级部门的问责。这种日积月累的精神挤压,在很多时候感觉我们自己似乎随时都可能崩溃……

 第四,“医生微博门事件”的出现,凸显了当代年轻医生的心理情感没有“正规”的倾述途径。

 应该说,前面所述我们当医生会有的那些感慨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这恰恰说明国家或是人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依靠对我们医生设定这样那样,不计其数,各种条条框框,所谓的禁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医疗安全,反倒可能会刺激我们医生出现对立的情绪,让医生和患者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试问,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互相伤害的戾气,又哪来的信任、理解、幸福与和谐?

 事实上,这名女医生在微博上说出那样的言论后被处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现在的医务工作者在面临一些困惑时,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倾诉途径,或是倾诉对象,很多时候只能压抑在自己心中,任其自然化解是最好了,但如果是愈积愈重,那种有些抱怨的情感一旦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让社会大众来关注我们医生的内心真实的心理状况,也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五,政府处罚“医生微博门”事件当事人的方式,还有待考量,但这更加暴露处医疗部门在面对媒体的无奈与妥协。

 这名医生被处分了,个人觉得那样的处罚决定虽不能算是个错误,但这其实又是一次赤裸裸的“懒政”行为,暴露出我们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在面对媒体炮轰时的无奈与妥协。谁都知道,要处理一名医生很容易,但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是改善医德的关键。而且,这名年轻的女医生因为是自己的无知与不自省,说几句“雷语”也未必就涉及到了医德。

 需不需要对她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还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当事人作为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在微博上发表个人言论,是公民自由,有必要动用行政手段吗?这是不是变相的因言敬罪?而在一个连犯一丁点错误也容忍不下的医疗环境氛围下,这种过了度的零容忍,难道就有利于我们医生们的成长?解决医患关系,拯救医德,要有诚心,要从制度层面建言献策,把一个有善心、欠善言的医务人员打死,消弭不了医患矛盾,救不了医德,而掺杂私心、缺乏客观、公正的批评,是一种泄愤,或者更像是一种伪道德。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权当当事人是一时糊涂吧,她已经受到了舆论和道德的谴责,良心上已经不安,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既然也已经道歉了,大家就原谅她吧,大家不妨给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相信,有了这次的教训,今后她不会再那样做了。不管最终的结果咋样,作为医生,看到自己的同行发生如此的事情,我们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