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的认识(吴剑)
(2011-02-07 13:58:30)
标签:
吴剑精神医学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健康 |
分类: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 |
精神病学的认识
一、精神病学的争论。看待精神病理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描述精神医学和动态(动力)精神医学。看待精神障碍的本质,客观和主观,大脑和心理,疾病和痛苦,因果关系和意义联结,医学模式和道德模式。西方精神病的论战,兼收并蓄,促进发展。
二、心理学。精神病理性需要两种心理学,解释的心理学,理解的心理学。
三、精神医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精神医学的第一个生物学时代。我们现在是第二个生物学时代。历史在前进,争论仍然存在。我们还是在争论什么样的精神医学才是科学,是老调重弹。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神医学,应该是一套以对全人类普遍适用价值的生物医学知识为主干,融合有跨文化普适性的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知识而形成的体系,用以说明精神卫生问题的一般规律,提出心身关系和人与环境关系的一般模型。人们对于生物医学,对于精神活动的物质性基础,以及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比较容易取得共识,对于人格发展,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包括对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判断观念差异性比较大,甚至难以形成共识。这些差异性本身就是意义,这些差异性就是研究内容,处理差异性是不容易的,难以实验,难以定量。
四、但是必须使用描述,思辩体验,隐喻方法,这些就说人对文化精神医学,心理治疗这些难以形成共识的学术容易产生不科学的误解,因为人们往往把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解成为对象和结果可以观察,可以预见,可以控制,可以重复的。而心理,精神领域的现象有许多问题,尤其是与文化,心理相关的现象有自己的特点,使一部分精神科医生见林不见树的临床思维,倾向于把人笼统看成为完全同一,千人一面,对人群,个体差异性视而不见。其实看起来相反的理论,需要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形成折中理论。具体研究领域可以有生物学派,社会文化心理取向的。但是精神医学整体是不好分割的,精神医学没有分路,只能殊途同归,形成双轨制的高速公路。临床层次上,任何精神障碍,都是需要知识,技能的均衡的医生来诊断,治疗和康复。所有的精神科医生应该在生物医学外,还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能力,心理治疗。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