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平市实验小学凶杀案拷问“心理危机干预”

(2010-12-28 15:04:13)
标签:

郑明生

南平

心理危机

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青年报》

健康

分类: 校园暴力

南平市实验小学凶杀案拷问“心理危机干预”

      
    2010-05-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造成8名学生死亡,5名学生重伤。

    从报道可知,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叫郑明生,1968年4月30日生,福建南平人,中专毕业,未婚,原为马站社区诊所医生,因疑似患有精神疾病,2009年6月被辞退。据犯罪嫌疑人供认,作案动机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讲他头脑不清楚,有桃花病;婚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如何从一位“救死扶伤”的社区诊所医生,蜕变成一个杀人恶魔?其间的个人际遇和心路历程,我们无从得知。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他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得到多一些体贴和关爱,他的破坏性心理能被及时疏导;如果他没有遭遇婚姻的不顺,有一个幸福的、或者说稳定的家庭;如果在被辞职之后,他能够顺利地再谋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悲剧,或许原本不会发生。

    换句话说,如果像郑明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在遭遇了家庭不幸、工作不再、世态炎凉等等际遇后,依然得不到制度的关爱与温暖,依然不能被及时心理疏导、忧惧得不到排遣的话,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心理。套用心理学的逻辑:这种破坏性心理指向自身时,达到极端就会出现自杀;指向外界时,达到极端就会报复社会。

    但是,案件既已发生,便不存在“如果”与“假设”。《中国青年报》曾分析,囿于传统和社会心理习惯等原因,我们社会依靠民间力量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多还处于零星、散乱和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提出了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设想:像120一样设全国统一的心理急救电话。发生在马加爵、杨佳、邱兴华、熊振林等人(以及现在的郑明生)身上的恶性案件一再告诉我们,这样的设想尽管有些超前,但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有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必要。

    原因很简单,也许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梦想照进现实”,需要多年的时间。但努力的结果,却是功德无量的。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一方面是转变社会心理习惯、推进体系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那些遭遇类似郑明生一样的人,他们滋生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心理,会被及时疏导。因此,相关方面应该就“由政府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给出框架图和时间表,以满足公众殷殷期待——而这,当属对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的最好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