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一下我在杂志里的样子(林瑞龙)

标签:
教育林瑞龙丰满心态新浪博客健康 |
分类: 詹锦华团队基本功训练 |
秀一下我在杂志里的样子

这是一篇关于高考心理的文章,被做成“封面故事”。文章也秀一下:
当好灵魂的工程师
专家介绍:林瑞龙,福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咨询师,福建省红十字会灾后心理援助队成员,福建省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心理援助专家,《海峡都市报》968111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咨询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福州广播电台调频893、876等媒体连线心理专家等等。
卢梭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还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的这番话,对于家长、老师和社会如何看待孩子和教育都很有启发意义。那就是,教育长宜放眼量。
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往往塑造孩子最初性格因素的是父母。老师和家长作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人之一,不仅需要远大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还应该认识到除了孩子广博的知识、出色的学习成绩外,诱发孩子终身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优秀品质是何等重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是教育的最核心目标。如果片面注重学生眼前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那些所谓的成绩就会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
当一个称职的毕业班老师
“我们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升学压力,几乎没有一个毕业生不想考进最好的学校。可是有些老师总自觉或不自觉地施压,使我们处在双重压力之下,不少同学产生了考不好既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老师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经常在头脑里翻滚。”一位姓季的男生坦言,“最大的压力有时往往来自最亲爱的老师。”
带毕业班的老师压力很大,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对面临中高考身心都受到极大考验的毕业班学生。
福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咨询师林瑞龙认为,过分的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将其形容为人生的战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无疑加剧了考生的紧张情绪。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曾经就有过各科平均分79分,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学科挂上了“红灯”,最差的仅有35分,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文学巨人、历史学家。因此,毕业班老师应尽量避免制造人为的紧张气氛。
其次,老师对考生的辅导也很重要。要根据考生自身的特点,跟考生一起制定属于他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帮助其实施。
再次是注意考生的心理状态,掌握考生焦虑水平的波动情况,及时使用专业技术进行调整。其实适度的焦虑对孩子的学习考试是有好处的。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需要的是将其调控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而不是彻底消除之。
不仅如此,林老师认为仍有老师对考生观念存在误导。不少学校教育人为的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使得上名校的孩子有自我优越感,从而使考生对名校向往之。
曾遇到过三个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孩子,林老师问他们:“你们在哪里念书?”他们居然告诉我:“叔叔,我们不好意思告诉您。”继续追问,最后他们才说:“我们在***学校,那个学校很烂,所以我们不好意思说。”其实,在哪里念书也许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内心的自信被这种“社会共识”所摧毁,却真的很令人伤心。
你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导师?
如果说学校是知识学习的场所,那么家庭就是人格培养的地方;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人生经验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文化底蕴的养成,人格精神的奠定,这一切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看每个人走过来的路,会发现影响其人生最大的不一定是其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才是最为深刻的。作为孩子第一任“灵魂的工程师”,你是哪一种类型的家庭导师呢?
一、消极无效型(这种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无法理性的面对孩子的高考,导致多方面的不良情绪和无效行为,这些情绪传染给孩子,进而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临场发挥)这种家长的心态有以下几种特点:
1、夸大重要性:要是孩子这次考不上××学校,那怎么得了?
无数失败人士的成长经历表明,考场上的胜利者未必就是生活中的成功者。更多成功人士的经历昭示,考场上的失败者,未必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孩子考上任何一所学校,都只意味着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而这种夸大考试重要性的心态,原想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重视,但恰恰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2、关注面子:我的同事朋友的孩子都上好学校,我的孩子决不能给我丢脸。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个概念。我们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关注自己在所处等级中的地位形象(也就是“面子”)的心理,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性格”。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动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或为自己的面子增光,并有尽量避免“丢脸”的倾向。放眼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正在着装、饮食、金钱、地位、言行等等方面为自己的“面子”不遗余力的挣扎着。在孩子考试升学的问题上抱这样的心态,实属中国家长的民族秉性所致,本不该受到指责。但是,过分强调“面子”,在生活中极容易养成虚假、浮夸的不良习惯,在孩子临考期间,更是将属于个人虚荣的追求强加在孩子身上。试想,孩子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负担已经不轻了,何堪如此重负呢?
3、家庭重任:我们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他绝对不能考砸。
这种心态表现在言语上是给孩子一个死命令:“你必须考进××学校。……”孩子背着一个这样的负担上考场,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基本上是一种奢望。
4、补偿心态:我当年没有这么好的受教育条件,一定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这是很多家长的习惯性心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接班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认为那一定是好的,一定要让孩子得到。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被强加的负担。父母认为最好的东西,孩子未必也认为最好。这就是有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领情的原因所在。
5、监督控制心态:关键时刻,我一定要盯紧一点,不能让孩子松懈。
6、不信任:现在的孩子都是没心没肺的,不给点压力他不知道努力学习。
5、6两种心态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在这种不信任的指引下,亲子关系演变成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越监督越不自觉,越不自觉越需要监督。其实父母并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关键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没有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的。
7、过度敏感:这次考试又退步了10分,问题严重啊!
平时的考试成绩起起落落是极为正常的,父母的这种风声鹤唳,营造了一种草木皆兵的氛围,人为制造了紧张气氛。经常这样做,只会加剧孩子的考前焦虑。
8、人生设计师:孩子没经验,他的未来得我给他规划。他得……才有前途。
这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惯常心态。认为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都比孩子丰富,有资格作为孩子的人生向导或设计师,为孩子设计“完美”的人生道路。这让人联想到这样一种情境:父母领着孩子走上一条人生之梯,每一层楼梯转角处都有窗子,窗子外面有或好或坏的风景,父母将孩子生拉硬拽到一个窗子前,对孩子说:“我曾经在这里看到过美丽的风景,你必须打开它,必须看!”看完这个窗子,再告诉孩子:“三楼、四楼、六楼的窗子外面风景好看,你只要打开它们就好了,别的窗子你不要打开。”我们发现,他以自己的经验设计了孩子的人生道路。其实,每一个人就只能是他自己,永远不会是别的什么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断闪现,不断体验,不断选择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只要陪着孩子走,让他自己去打开一些窗子,他自然会找到美丽的风景。如果开错了窗子,父母可以将一些开窗子的经验拿出来跟孩子分享,让孩子学会怎么去选择。而不是直接扮演向导和设计师。
二、理性应对型:这类家长面对孩子高考,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和考验,应该认真对待,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选择。他们会很真诚的跟孩子谈论未来的变化和应对方式,引导孩子更加全面的看待考试的成败,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并支持孩子去实施计划。他们很清楚孩子的能力,也充分信任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合适的帮助,让孩子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高考。
这类家长的心态有以下特点:
1、欣赏心态:孩子长大了,正在面对自己的第一次大考验,你看,他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呢,不管结果如何,这一切都太美好了!持这种心态的父母是高明而幸福的。本着这种欣赏的心态去看孩子,孩子会比平常更加可爱。而事实上,孩子本来就是可爱的,不然父母为什么会那样长年累月无怨无悔的付出呢?
2、放飞心态:孩子长大了,总要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的,现在就是他锻炼的机会,总有一天他会飞翔的。所有的飞翔都来自锻炼。我们只要看看鸟妈妈是怎样教会小鸟飞翔的,就不难体会这种心态的境界。
3、信任心态:相信他,经过努力,他会做成他自己。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信任,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的信任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动力。
4、放权心态: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解决吧。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好像比孩子更加着急。这就是父母没有这种心态的缘故。孩子只有拿到了自主权,才可能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心。
5、伙伴心态:我们陪他一路走下去,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跟他在一起。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关于“开窗子”故事中去,这种源自于亲情的伙伴关系,父母扮演的是亦师亦友的角色,孩子得到的是爱和扶持。无论发生什么,孩子都会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6、提醒心态: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他,如果他有一些疏忽的地方,我应该和气地提醒他。如果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种提醒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引入生涯规划课程
我们的考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以只好遵从成人世界对考试价值的说法,这样,他们就无法摆脱中高考唯一论的束缚。
林老师提到这样一个孩子:高中生小涛(化名)梦想自己成为一名顶级厨师,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烹饪的书籍,研究一些饮食文化的内容。但小涛的家长和老师却认为,目前小涛的任务就是高考,厨师了理想不现实,不能看烹饪这种不务正业的书。于是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这样做却令小涛觉得现在读的书,做的作业跟自己的理想没有太大关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孩子不知何去何从了。
这样的教育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孩子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迷茫已经是事实了。
现在是一个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英雄不问出处。孩子不是没有理想,也不是完全不了解自己,但他们的理想和自我意识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作为支持,方能得到确认和坚持,才能完成了“我是谁”的心理发展任务。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要想让孩子正确的了解自己,就要增强孩子的自我确认,这需要教育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学教育,教给孩子的东西虽然不少,但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的内容。再者,全社会对考试价值的一元化倾向,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一元化。如果他们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兴趣或者潜质跟这种一元化有冲突或者被否定的话,他们就不敢将此当做自己的理想或者方向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采用价值多元化的理念来教育孩子,肯定孩子除了考试成绩之外的能力和潜质,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确认。
林老师建议高中学校引入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等,为学生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帮助。“相信自己,挖掘自己,激发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你此时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哪里!”林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