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何变成了杀人恶魔?心理援助专家为我们解开谜局。
南平血案暴露的心理危机
受访专家: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科主任、省红十字心理援助中心专家詹锦华
上月23日,福建南平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有着将近20年行医经历的外科医生郑民生,在55秒时间内连续砍杀了13名小学生,造成8死5伤的惨剧。
为什么一个医生要穷凶极恶地去杀害一群如花般的幼小生命?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杀人魔王举起手中的利刃呢?这些凶案留给我们哪些反思和警示?我们特别邀请此次危机事件发生后,赶赴一线参与心理援助的专家詹锦华主任为我们解析。
恋爱求职均告失败,从此心理扭曲
凶犯郑民生曾和五六个女性谈过恋爱,均未果,曾有人取笑过他这么大年龄却娶不到老婆。郑民生失恋后不久,又因与领导之间关系恶化,辞去了马站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之后,他多次求职失败,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原本便沉默孤僻的郑民生,更加抑郁了。
据邻居说,“过年前的一段时间,他的眼神完全变了,满脸怨气,挺吓人的”。碰到熟人,郑民生就会埋怨,“我这都是被人害的”。他似乎觉得世界上没有好人,甚至认为左邻右舍都在埋怨他,只要看到三五人聚在一起说话,就用一种恐怖的眼神看别人,到后来邻居们都不敢接近他了。辞职后,他还经常骂他母亲,结果把母亲骂走了。
在邻居眼里,他时而天使时而魔鬼
在邻居眼里,郑医生原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经常义务帮大家看病。起初,他给大家的感觉是,文文静静的,但有时会爆发。几年前的一天,他因与人发生冲突,拿出一瓶啤酒砸在桌子上,操着碎瓶子冲了出去。他辞职后,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食杂店门口的小凳子上,一个人发呆,也不和别人打招呼。大多时候,他嘴巴里会嘀嘀咕咕不停,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有邻居说,他很爱面子,疑神疑鬼的,总觉别人瞧不起他,以为别人在说他的坏话。
反社会人格障碍,让医生变成屠夫
至于有媒体报道郑民生有精神病一说,这一点需要精神科医生来诊断,不能轻易断定。精神疾病也分很多种,有精神分裂及人格障碍等。初步判断郑民生有人格障碍,即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一般18岁以后形成,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人际关系特别差,难以接受别人意见。这类人群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认为是环境造成的,易生报复心理。郑民生的作案原因可能包括三个方面:一、辞职后谋新职不成;二、多次恋爱失败;三是受一些身边人闲言刺激,导致其心理扭曲,继而走向极端。
警钟长鸣:对弱势群体多一些关爱
郑民生从自身压抑到挥刀杀人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受害者,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让我们回忆一个案例:2007年,美籍韩裔学生赵承熙疑女友不忠枪杀了33名学生,制造了全球最惨重的一起校园枪击案。日后,人们在校园内举行追悼会,安放了遇难者的悼念碑,其中还包括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碑,当时引起巨大争议。但校方的解释是,他虽然犯下残忍罪行,但学校和社会却没能对精神有问题的他提供适当的治疗和心理咨询,对此感到遗憾。
在凶犯实施犯罪前一段时间内,我们其实可以找到许多个关键点,凡某一点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及时的帮助疏导,也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恶果。对于郑民生是这样,之前的马加爵也是如此。
比如说,郑民生所在的医疗结构,在其从业近20年来,是否关注过员工的心理健康?当2009年郑以疑似精神疾病为由做出了辞退决定后,有否人性化的对他进行一些帮助?
再说家庭,如果一直以来家人给予了郑民生足够的温暖和关爱,即便他无法从爱情上得到滋润,那至少在痛苦时会想到去寻求家人的帮助。
同时,还有周边一些邻居,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友善地不带有戏谑地去和郑民生相处,也许就不会加重他的思想负担。因为,郑已然40多岁,性格上的缺陷缺失存在了,评说其是非裨益不大,能否真诚相待却至关重要。
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时会导致精神疾病。如果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加以疏导,或当事人本身也懂得一些心理知识,能及时寻求帮助的话,危机发生的几率可大大降低。
本报记者 李涤非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0年4月1日第12版“心理驿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