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例:高二女生多次自杀
心理干预长达三年
心理专家詹锦华:自杀往往是一时冲动,干预成功却需几年。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2008年9月11日 20版
http://fashion.ef360.com/EditManager/UploadFashion_29/20071231112626903.jpg心理干预长达三年" />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统计,全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500万人自杀未遂。从2005年3月至今,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科主任詹锦华对泉州某女生进行了长达3年的干预,才让其摆脱了绝望的处境。
求爱遭拒,照镜子成瘾
2004年9月的一天,泉州市某中学高二女生小朱终于对暗恋了一年半的男生说:“我喜欢你很久了。”该男生却回答:“我不喜欢你这种类型的。”遭到了拒绝,小朱怀疑自己模样有问题。一回到家,就照镜子。看到镜子中自己,她恍然大悟:太胖了,怪不得他不喜欢。
从那一天开始,小朱时刻想照镜子。坐车上学途中也镜子不离手,上课时也时常偷偷拿出镜子照,课间操时间,她常借故去洗手间照镜子。每次照镜子,她都觉得自己太胖了,因此她开始一天只吃一顿饭,4个月后体重从55多公斤降到45公斤。即使这样,她还是觉得自己很胖。
几个月过去,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从班级前十名落到倒数有名。同学对她照镜子的怪异行为排斥,父母亲也规劝无果,每天都在担心她会出什么事情。
父亲叫她从6楼跳下
2005年3月一天,小朱突然对他的父亲说:“我想自杀。”说完就将门紧闭。父亲慌了手脚,随即将门踹开,发现她并没有自杀的动向,就对她好言相劝。后来连续多次,小朱对父亲说出了想自杀的话,父亲也是多次对其进行苦口婆心地规劝。有一天,小朱站在6楼自家的阳台上,再次对父亲说:“我想自杀”,这一次父亲终于忍无可忍,气愤地对她说:“要死,你给我从6楼跳下去!”
小朱走上阳台的围栏,这把父亲吓坏,马上将她抱了下来。然后拨了心理咨询师詹锦华的电话。詹锦华立即赶到,并对小朱进行了必要的干预。第二天他跟她相约去爬鼓山,她欣然应允。后来,詹锦华经常叫小朱一起出来活动和交流,小朱逐渐有好转。
母亲相约与她一起自杀
但是,2006年5月,小朱又开始发作。她对母亲说:“我想死,这次不跳楼了,我想吞煤气。”母亲吓出汗来,但是故作镇静对她说:“你要死,我陪你死。”说着就将厨房门反锁,做出拧开煤气栓的样子。
母亲原来以为小朱会体恤她而绝了自杀的念头,没想到的是小朱脸有喜色,并将母亲抱得紧紧的。母亲这下大惊失色。
为了防止小朱再次自杀,詹锦华在接下来一年半的时间里,加强了对小朱干预的力度。今年开始,小朱好转起来。
专家分析>>
身体肥胖导致自卑
詹锦华分析,就读高二的小朱处于青春期,正是情感最敏感和脆弱的时期,一旦受到一点挫折容易接受不了。而此时正好她出现了营养代谢问题,长得比较胖,诱发她产生了自卑心理,以为是因为模样不行才导致恋爱失败,过分强调外表让她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学业受挫遭人歧视
詹锦华指出,因为过分在意外表,使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外表上,导致她没有时间学习,成绩下降是自然的了。又因为成绩下降,屡劝不听,家人和同学便逐渐对她失去信心,这时她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自杀动机最终产生。
4种干预方法
詹锦华运用在小朱身上归纳起来有4种方法:
第一,让小朱有活下去的理由。
第二,有爱就有希望,爱能唤醒生命。对自杀的干预是马拉松式的,要求干预者有恒心。
第三,不要采用教育(教训)的口吻。
第四,不要怕谈自杀问题,对自杀内容不回避,不怕重复,公开坦率交谈和分析自杀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