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设置的技术意义(馨心)
(2010-03-01 03:41:17)
标签:
来访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内化父母健康 |
分类: 詹锦华团队基本功训练 |
“咨询不该是免费的,收费是咨询的一部分。”
对方的回答是:“对于你讲的,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在不要免费咨询上,很多我课程中的学员也表示了疑惑和不解。
我想这和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里的“热于助人”可能相关。
然而,这冠冕堂皇的背后,心理上的需要也不可忽视。
治疗的设置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和规则,对于治疗的进展和效果,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谈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
关于收费
免费给别人咨询难道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么?难道我献爱心不可以么?
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和来访者有着天生的不平等关系,那就是——
治疗师是帮助者,来访者是求助者。
收费除了是治疗师价值的体现外,更重要的技术性作用,是平衡了这样的不平等。
收费让咨患关系成为更职业的关系。
人们会说,心理咨询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帮助来访者的么?职业的关系是否让咨询停留在冷冰冰的技术层面?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中,不管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都投入了甚至可能比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情感,更需要用收费来维系这样一种职业关系。
假设心理咨询是不收费的,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一个来访者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他的天空是灰色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他甚至想到过伤害自己。
有一天,他可以免费从治疗师那里获得帮助,消除症状,重新唤回积极的人生和灿烂的阳光。
如果你是这样一位来访者,会对于治疗师产生怎样的情感?
——欣赏、感激、崇拜、甚至爱。
而你是无偿获得这些帮助的,你会觉得治疗师像谁?你觉得会愿意为他做什么?
也许这样治疗就结束了。
也许,一个内在也有伤口的治疗师,会利用这样一份关系,从来访者身上“剥削”这样的情感,甚至内疚感,以获得
——认可、赞赏、成就、甚至是“我是救世主”的感觉。
一名不成熟的治疗师,也许会在这样显然不公平的关系里,从来访者身上吸取能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伤害到来访者。
也就是心理咨询中治疗师可能面临的最大陷阱
——利用病人治疗自己!
收费让治疗师更有责任感和职业的角色感。
关于治疗室外接触的禁止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治疗的效果在于治疗师对于来访者的神入理解和接纳,从而让来访者可以自己接纳自己,统整自己的自体,并内化治疗师的神入接纳的品质。
从某种角度,治疗产生效果的本质,在于“内化”,让一种成熟的自我功能从治疗师内化到来访者的内在。
举例,当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走路并第一次摔倒时,她会痛哭流涕;而今天我们成人不小心摔倒,是否还会失声痛哭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儿童第一次摔倒,父母是怎样做的?
——立刻扶起她;
——用手臂和身体紧紧地拥抱她;
——给她疼痛的部位揉一揉;
——同时嘴巴说一些安慰鼓励的话;
——我们脸上满是心疼的、关切的表情,同时传递成熟成人的“没关系”的感觉;
——有的父母或长辈甚至会去打地板。
这一切给孩子怎样的感受?
——安全、温暖、关心和爱。
当孩子第二、第三次摔倒,我们依然会这样去做。
也许有一次,我们觉得应该培养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了,或者那时父母恰好不在身边没有注意到。
孩子再次痛哭等待父母的到来,结果也许很长时间父母才过来,也许最后不得不自己含着泪爬起来。
直到有一次,她再次摔倒痛哭时,心里突然回忆起了父母对自己做的和说的,重要的变化产生了,
——父母“安全”、“温暖”、“关心”和“爱”的品质和能力,内化到了孩子的心里,让人们有能力自己给予自己这些,而不再必需依赖他人。
我们的各项功能,都是这样点点滴滴从养育者、老师、朋友、领导和其他人身上内化到自己身体里的。
同样,在咨询室里,来访者体验到过去从来没有经验过的良好回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再次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产生焦虑并渴望获得治疗师的帮助。
而此时的焦虑,对于来访者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当有一次,来访者在焦虑状态中,头脑里产生一个想法:
——如果治疗师在,他会说什么、做什么?
——或者如果我是治疗师,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这是关键的里程碑,意味着来访者开始内化良好的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