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心理治疗事业将如何发展三(詹锦华综述)

(2009-06-12 16:53:07)
标签:

病人(来访者)

心理治疗

家庭作业

文化

分类: 詹锦华团队基本功训练
(七) 心理治疗实践的含义
    各种心理治疗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对大多数病人的疗效相差无几,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去熟悉任何一种特殊心理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人多数心理治疗者需要一种概念体系指导其行动,保持自信,使一些人坚信这种理论,并从他们那里寻求支持。
    然而,精神崩溃假说确实证明,治疗者采用与他的人格最协调的疗法会得到最好的疗效。某些治疗者是杰出的催眠家,另一些则不足:有些喜欢情感爆发,另一些则避免之;有些对集体治疗最在行,另一些则更适於个别治疗。有些乐于探讨心灵,另一些则偏爱矫正行为。因此,心理治疗受训学员应尽可能对多种治疗方法都加以浏览,以掌握最适於自已偏好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如能掌握多种方法,就可针对个别的病人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本章将对几乎所有心理治疗流派都公认的某些一般性方针和原则进行探讨。这样,我们在学习掌握一种特殊治疗时可直接应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关于怎样和病人初次打交道的建议,但也可不同程度她用于治疗的全过程。
    大多数病人在开始治疗时总或多或少带著一些隐蔽的冲突和疑虑,这会歪曲或妨碍与治疗者的自由交流。在第一次治疗中你能否成功地排除这些障碍,决定着病人是否再来复诊,也可能决定着以后的治疗进程。因此,应培养自已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在治疗开始时就能及时消除有碍交谈的态度。产生这类态度的原因有三种,源于病人内心状态);反映病人对交谈处境之态度; 以及源于他对治疗者之感受。
    关于病人的内心状态,绝大多数或多或少与精神崩溃有关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病人也会体验到一种冲突,既希望改善而又不情愿放弃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因为这种变化通常会使病人面对抑制着的体验和情感,以及因涉险于新的情况而引起的焦虑,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就象哈姆雷恃一样,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意求助于不了解自已的人。
    病人对心理治疗有各种显著不同的世俗之见,因此有些人愿意交谈,有些人颇感迷惑,甚至惊恐失措,不知道应期望什么可能会觉得被送到心理治疗者那里就意味着别人把他看成疯子,并且会担心你将揭露出他们某些不入好的品质。病人是怎样到你的诊所来的,影响着他们最初的态度。自已来求医把它体验为好象是要掸去尘土,这不同于由医生转诊的病人和面临犯罪指控的和由检察官送来的在押犯。
    最后一点是, “许多病人怀疑你的能力是否可以信赖,如果你比较年轻且经验不足时,就尤其如此。在你观察病人的同时,他也在暗暗地形成对你的印象”。
    因此,你的最初目标就是要帮助病人排除这些妨碍自由交谈的障碍。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有能力使病人确信你极愿:意并且能够帮助他。为此就应尽力表现出你是可以信赖的,是在关心他的幸福,并力图了解他,同时努力揭开隐藏着时疑虑和担忧,并做出恰当的反应。患者有了内心世界正在有乐於相助的人知晓并理解的感觉,是缓解焦虑的一剂良药。
    以上的论述提出了一般态度和特殊措施,以利医患之间的交流, 这就为各类心理治疗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在职业角色允许的范围内, 以自已的真实面目出现。治疗家的生硬态度和矫揉造作必然妨碍交流;据此,你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你的高兴、关切、沮丧,甚至,愤怒,当你打磕睡时,或不能确知正在发生的情况时就勇於承将起很大的作用。
    对病人交心使他更易对你交心,并以你为榜样。虽然自由发挥会增加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但只要病人确信你真诚地关注他的幸福,那么不论你犯什么大的错误都会得到病人的谅解并忘却掉。
    (2)保持尊重的态度。对许多病人,尤如是通过这种考验的最佳途径是对患者应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不管病人的所作所为如何讨厌、轻浮、可笑。这并不是说要允许病人胡扯。保持尊重的态度去引导病人是可以办到的,但需要机智。
    (3)在交谈中始终重视积极因素。当然有必要探寻病人生活中那些地方出了毛病,病人毕竟是因此来求医的。然而,完全限于这种探寻可加剧病人的精神崩溃。请记住,如果病人没有一定的天赋和应付技巧,他们就不可能活下来并来到你的诊所。因此,一定要倾听并提醒病人注意这类事实,尤某在特殊的伤害性自我暴露以后,更要让病人看到这光明的一面。对此必须慎重处理;无条件的或空洞的保证给交谈的进行所带来的危害比什么都深,因为病人觉得这说明你设有严肃地对待他的苦恼或不了解他苦恼的严重程度。在听取病人诉说的最严重的忧虑后,不要暗示你也有同感,利用每一次适宜的机会让病人看到对恢复健康有利的一面,看到他向已身上未充分利用的潜在能力--- 这些做法无论何时对病人都起到保证作用。
    在治疗后期,随着情况的好转,病人的目标常常也变得更宏大。这样,已达到的目标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因而病人会觉得没取得什么进步。当你觉察到这种情况时,让病人回忆他刚开始治疗时他的状态和治疗后的收获,从而可显著地增强其信心。
    (4)弄清楚病人确实理解交谈的处境。参照病人世故的深浅,用足够比时间弄清病人对交谈的实质和目的的理解并给予必要的解释。让他知道他所暴露的东西是否会、有多少会通知转诊机构。通常应向病人保证,他所暴露的信息不经他的明确允许,不会告之别人。只有少数情况下不能担保这种意义上的绝对保密,例如,某些由法庭转诊的人。对於这种情况,治疗一开始时就应该如实告诉病人。
   (5)注意环境设置。医生和病人坐的椅子不要用书桌隔开,而要安排得使你和病人都能自然地保持或避开目光接触。这样,当病人讲述十分令人难堪的内容时,你能很方便地转移视线。医生和病人的照明应该相同,或者医生的照明稍多一些,以免病人有受审的感觉。
   (6)随时留心病人的非语言性行为。包括声调高低、说话犹豫与痛苦的面部表情、以及手势和躯体姿势。病人的举止是否带有奉承、挑衅或紧张? 是否保持目光接触? 他的反应是坦诚的还是有戒心的和回避性的? 这类潜在心理活动的线索可帮助你评价病人所说的话。
    植物神经活动的迹象如出汗、红脸可能标志正在讨论题目有情感上的重要意义。如果病人说他在交谈中有过察觉不到的植物性反应如心跳、腹痛或头痛,应追问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对非语言性交流的评论可能会加重病人的不安,因此,应在确信病人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你的见解能被听取并加以采纳时,再发表议论。此后便可及时将你的反应反馈给病人,由此使病人弄清以前曾使他不安的、别人对他的反应。当病人未曾觉察到他的交往行为中使别人感到讨厌的地方时,这种情况最易反应。此时,让病人注意到自已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表达之间的不一致将非常有用,例如,患者表达自已的恼怒时用的却是微笑和甜美的声调。采用录像重放装置使病人直接看到自已的表达方式,对这种治疗会有所帮助。
    (7) 着重于现在。不管病程有多长,病人总是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求治的。他希望谈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对他的希望加以鼓励,会有助于关系融洽。这也了解病人特征性的待人方式之最直接的途径。将着重点与现在联系一起的另一原因是,尽管病人对客观环境适应不良的感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根源在於过去,但使他们持续到现在的是当前的原因,这些当前的原因才是必需加从解决的。
    (8)收集病史。著重于现在绝不排斥收集病史,尤其在第一次交谈中,适当的时候还要定期进一步询问某些方面。尽管询问的内容不同,信仰不同的治疗者也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们全面询问病史仍是了解一个人的最佳途径。另外,这对于全面了"解病人的当前反应也很必要,因为我们对事件的知觉和反应,并不在于把事物看作客观存在,而是根据它们对我们的意义。同样的客观事件,如亲人亡故,可以被体验为悲剧或者解脱。因为当前事件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经历,所以理解病人目前的困境需要大量回顾其过去的经历。回忆过去有时还会增进医患关系,病人暴露历史中的窘境或焦虑,可能比对讨论当前时困难要容易些; 病人可能还需试一试治疗者对遥远往事的反应如何再来谈当前的感受。另外,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对过去事件解释的改变也可以是症状缓解的重要标志。
    (9)把你听到的内容反射给病人。准确地重复病人之所述, 或换一种说法以强调某一点。这就表明你在注意地倾听,未发火,不害怕,也未被听到的内容所困扰。这无异於鼓励病人继续讲下去。
    (10) 解释,但要少做。提醒病人注意他所忽略的地方,将他未觉得有联系的事情综合归纳起来,或对其情感和行为提出解释。如果做得巧妙,可以显示你不仅在倾听,而且能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了解他的陈述,由此向他显示你的能力。然而,为时过早的或难以置信的解释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提供解释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l1)结束交谈。第一次交谈结束前要给病人留下议论和提问题的机会。也许要鼓励才能使他说出他所关心而又未充分谈论的问题;病人还要寻求更多的信息,他要求进一步明确医生的某些评论,如此等等。同病人一起审核一下有关治疗的一些事务性问题,如酬金(如果恰当的话)、见面的频度及初步的疗程。有可能的话可与病人一起拟定治疗的基本目标,告诉他以后可能需要修改。在每次交谈结束时,最好能总结出主要议题并指出重点。有时也可用一个主题将各个议题贯穿起来。最后,如果恰当的话给病人安排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可以有,进一步思考某一个题目,记录所做的梦,写日记,记录当天出现的症状,把治疗中学到的东西变成行动。在下一次交谈中请病人汇报他的家庭作业。这有助于在各次治疗间歇期保持心理治疗的连续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