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例:就业其实并不可怕
(福建省海峡健康导报
吴凌南)

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失败后,她失眠了,她患上焦虑症。毕业生如何摆正心态?如何克服就业心理压力?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面试失败焦虑
连娟学的是会计,今年暑假就大学毕业了。在一家单位实习的时候,她满怀信心,边做些零碎小事情,边学习积累经验。虽然也有遇到一些烦心的事情,但是她告诉自己,这是对自己的锻炼,只要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自己会做得很好,得到同事称赞的。
转眼实习快结束了,离开学校的日子也快到了,大家都在疯狂地投简历,有的同学竟然投了上百份。连娟也投了几份简历,她觉得要有目的地投,不能乱投。而且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错,名列前茅,每份简历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肯定会得到招聘者的肯定。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都没有公司回复她。这时候,陆续有一些同学已经接到通知去面试了。
连娟对自己说,没关系,再试一次,一定行的。她又上网投了几份简历,然后她就信心满满地等着。她觉得这次肯定行。又过去了一周,依然没有消息。那天在食堂遇到那个投了上百份简历的同学,知道连娟因为简历没有回复而愁眉不展,他就说:“跟你说,简历就是要多,那么多毕业生,工作那么少,怎么办?所以我们要在数量上压过对手。听我的,没错。还是先就业后择业吧。已经有4家公司打电话给我了。你也回去多投投看。”
听到这个,连娟很惊讶,这个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只能算倒数,怎么已经有4个电话找他了,可是自己学习成绩这么好,却没有一家回复呢?难道真的要靠数量取胜吗?她不甘心,自己成绩这么好,怎么能和他们一样,于是她继续相信自己的实力,挑挑拣拣,找到自己满意的公司才投简历。
又一周过去了,投出去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依旧是音讯全无。看着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找到工作,她坐不住了。她觉得福州不适合她,正好厦门有同学,于是她决定去厦门。到了厦门,她还是把自己的求职要求定得比较符合自己的“身价”,这天终于有一家公司给她打来了电话,叫她去面试。她欣喜若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她精心准备了一番。面试的时候,人事部经理问她,你的薪资要求如何?她回答,我觉得我在学校的成绩很好,一直都是前几名,我肯定会胜任工作,所以我的要求很符合实际情况。人事部说他们讨论一下,有结果会通知她的。
回去的时候,她在洗手间听到两个人的谈话,大意是说一个学生刚毕业,还想要求那样的薪资,又没有工作经验,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后来虽然陆续有十几次公司面试,但是都是只有前文,没有后续。她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错了。
她不甘心,怎么就没人识得自己这块璞玉呢?经历了数次面试失败,她开始失眠,她开始害怕找工作,觉得工作是件可怕的事情,她变得自卑焦虑。同学看她这样,就劝她回福州。
上周,她去省医科所詹锦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室咨询,詹医师听完她的讲述,告诉她,她这种情况是处在焦虑状态。
多方合作克服就业心理压力
詹锦华认为焦虑会影响个人对社会、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会导致选择工作时的盲目、茫然。不自信是影响就业的致命因素。一般来说,在面试时,用人单位都愿意选择反应敏捷、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但是一些学生由于不自信而怯场,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潜能,往往就失去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大学毕业生如何克服就业心理压力呢?詹锦华建议:大学毕业生应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路。也就是说大学生走出校门,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之后,可以在工作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掌握更多的用工信息;这样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有利于进一步选择自己喜欢干的或者是能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
他提醒,不要狭义地理解创业一词,不要以为个人投入一份资金,办一个公司,单打独斗地工作才是创业。创业既可以是单打独斗,也可以是在某一单位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为提升自己能力而制定的更高奋斗目标。另外还可以学习一些技能类专业,比如厨师、营养师等。
詹锦华还对在校高中生提出了建议:在高考选择志愿时,首先应该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应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即注意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就业信息。同时,应利用假期多出去打工或当义工,增加社会经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这些可使自己成熟起来,进而降低毕业时的就业心理压力。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抑郁情绪不可小觑,在就业压力一时难以缓解的困窘面前,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就显的十分重要与必要。
首先,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心理抚慰工作,帮助大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求职,即使暂时没找到工作也不能让希望的明灯熄灭。
其次,招聘单位应该以热情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去慰藉大学生的心,努力做到求职简历有投必回复,让学子们感受到虽然就业难,但社会是“热”的。
第三,要教育大学生增强自信心,通过自身努力的“内在归因”求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