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彻心扉的体验:读西楼“孩子成材的关键在哪里”?

(2008-10-20 15:28:29)
标签:

教育

西楼

父母

分类: 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建立

西楼:孩子成材和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美国教育家爱德华说:孩子成材的关键在父母;父母教子成材的关键在方法。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为孩子的成功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并对学校教育充满着种种幻想和憧憬,而西楼在与许多问题孩子的家庭零距离接触之后,不得不承认爱德华先生的观点是一语中的的。

    也许是夏天的临近的缘故,每一个人心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躁动,这样的情形发生在孩子身上情况便严重得很多。在短短的几周里,年级便有三个学生离家出走,两个学生要弃学,至于琐碎的师生间的冲突更是时有发生,我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始终是被动地成了消防队队员,尽管这不是我期望的。

    无论孩子与学校和家庭的冲突最后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与家庭长期教育的误区(包括忽视)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得不承认:家庭长期以来所有的努力更多的只是聚焦在培育以知识为中心、以学业为中心或者以未来上大学并顺利就业方向的能力为中心,却忽视了良好性格的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培育、不怕挫折的意志力的锤炼以及最基本的对人的接纳、理解、尊重、宽容、感恩乃至付出的品德的培养。面对问题孩子,家长们的抱怨几乎也是一致的:“我什么都没叫他(她)做,就读个书也读不清楚”或“他(她)要什么我都满足他(她),只要把书读好,但着最后的要求也落空了……”。遗憾的是我们的家长至今都不明白,恰恰是那些被忽略掉的读书以外的品德、性格、心态和意志决定了他们的孩子无法继续学习。

    很多家长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总是很不以为然的,对所谓的“先做人,后做事”的理解也并不深刻,等到孩子因学业失败,失去学习信心并开始厌学、早恋(我还是要用这个词,因为今天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投入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和学校的想像,尽管他们还不了解爱的意义)乃至流连网吧、迷恋游戏甚至过早融入社会的时候,家长才开始了思考自己的错误。但即使是这个时候,家长能找到的原因也一定不是自己,反而归结于曾经发生的某个事件、某个人,或者归罪于孩子对自己的蒙蔽或配偶一方管理方法不当,每到这时,我便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助,因为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以及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恐怕是我做不到的。

    其实家长的恐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孩子问题暴露的时候,其状况比他们想像的要糟得多,因为他们的孩子如果不读书的话根本一无所长,甚至他们不止不满足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对父母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稍不如意就怨言满腹,甚至离家出走、以死相胁。这些孩子该如何融入社会呢?

    学生Z因为沉迷游戏,一日下午到了上学时间仍无停止的意思,父亲说了几句便离家出走数日未归,先前父母还指望他能好好读书,但我们见到Z的父母的时候他们绝望地表示只要孩子愿意想做什么他们都支持,然而孩子的回答是:我什么也不想做。无语。事实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会做什么,除了游戏。

     Y同学抽烟、酗酒、逃课、睡觉,这是他每天的功课,就连考试也是在考场睡上两小时了事。不久前因为女友在技校,还想过要就读技校,被父母坚决否决了。于是以买摩托车为条件接受在校继续学习,但事实是买了摩托以后Y就越发从学校里消失得快了。据说近期和女友分手了,便萌生了弃学的念头,在对话中我们发现其实Z自己也不知道从学校走出去要做什么。但继续学习对他来说显然是一种痛苦,因为对学习他不止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还没有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他又如何能够面对呢?离开是最好的逃避方式。

    更夸张的是D同学,他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最好的借口。每天回到家一语不发、不闻不问,他给自己的理由是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向父母拿钱,如果父母询问原因就大发雷霆,说父母对他不信任;由于D个人话费使用太多,同时还上补习班(事实上,成绩一塌糊涂),每周索要的零花钱严重超支,父母向D提及家中的经济状况,D大为不满,认为家里的经济问题不是他能解决的,父母不该告诉他给他施加压力;更让我瞠目结舌的是,D对自己学业不理想的说法是因为不想让父亲以他为荣,所以他不想学好。更出乎你意料的是D的绝招:我知道我有很多地方不对,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除非一刀把自己捅死……

    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并且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只是有一些孩子没有表现得如此极端和激烈罢了。这样的孩子要改变估计得先把功课放下,把先前缺下的“课”补上——而家长是不会接受这样的事实的,因为面子问题。所以每次在交流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说:过两年送到国外去吧。而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想到一个新近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垃圾留学生”。当然,也许这样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不对,《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可以借用:爱你的孩子就把他送到国外去,恨你的孩子也把他送到国外去。呵呵。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孩子的学前教育、教学以外的教育是空白的,这种空白使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决心、信心和恒心去面对繁杂、艰辛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欲望很多,唯独没有学习欲望,于是尽管学习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但他们总是在各种诱惑的战斗中败下阵来,远离了学校教育,而要为这一切负责的正是我们自以为爱孩子的父母。

    尽管我对老卡尔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敢完全苟同,但对卡尔的成功西楼坚定地相信卡尔在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如专心致志的习惯、敏捷灵巧的习惯、精益求精的习惯、坚持不懈的习惯),意志的磨练(如:不随意表扬、杜绝恶习、控制饮食、勇气训练、独立意识培养、磨砺承受力、控制力训练、尽量争取并果断放弃训练),以及为人处世的引导(如:倾听的艺术、了解理解的力量、认识与人相处的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尺度)等方面所奠定的基础,西楼可以断言,及时小卡尔没有在学术上获得这样的成就,他也一定可以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他具备了所有成功的品质,离成功一定不会太远。

    西楼由衷希望人们在阅读《卡尔威特教育》的时候,不是为了要塑造又一个哈佛女孩或哈佛小子,而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完全的人,这才是孩子们需要并期待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