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案例
(2012-11-17 19:10:05)
标签:
课堂成若干引号自然数教学内容杂谈 |
分类: 数学案例 |
安徽省小学数学 典型课例评选材料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案例
执教: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 张元友
《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 张元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出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理解单位“ 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与交流中让学生亲历主动探索分数意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概括分数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教学。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线段图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听课,我的心里非常紧张,现在真可以说是“十五个吊桶打水
生1:(很急迫)
师:你怎么想到用 来表示老师现在的心情的?
生1:“七上八下”就是7在上,8在下,就像我们学过的 这个分数。
(听课老师笑)
师:(板书)
生2:老师,我还能能别的分数来表示。
师:那请你说说。
生2:有15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就是15个吊桶有7个在上面,所以我用 来表示。
师:真聪明!就是说把老师的心情看作15个吊桶,有7个提在上面,说明教师现在还是比较紧张的。(板书: )
生3:(很急迫)我还有!
师:那请你来说一说。
生3:你还有8个在下面,我用 来表示,说明老师还是有把握的。
(听课老师笑)
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这下,老师的心里踏实多了。(板书: )
师:同学们还想猜吗?
生:(齐)想!
师:我认为下面的谜语同学们十之八九都能猜出来。这句话里有哪些分数?
生4:(抢)
生5:还有
师:为什么能用这两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6:10个同学里面有八九个都能猜出来,所以可以用 或 来表示。
师:既然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的知识,看来,我对这节课也应该说的十拿九稳了。
生7:(抢)这里有 ,因为“十拿九稳”就是十个有九个都拿稳了。
师:同学们的兴趣这么高,看样子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都是“百战百胜”的。
生:(齐)
【本环节用时3分钟,看似和本课关系不大,可实际作用却非常关键,通过本环节的导入,使学生在猜谜活动中就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在这里已经得到的初步的渗透,即把15个吊桶、10个学生等看作一个整体,对后面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这些都是什么数?
生:(齐)分数
师:那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齐)分数
师: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分数,那你还想知道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
师:就是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2:我还想知道分数有什么用途。
生3:我想知道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分数的产生。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怎样计算?
生1:4÷2=2(个)(板书:4÷2=2)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怎样计算?
生2:2÷2=1(个)(板书:2÷2=1)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怎样计算?
生3:1÷2=半个(板书)
师: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怎样算?
生4:1÷3=?(板书)
师:(兴灾乐祸地)算不出来了吧?
(2)量一量,想一想
师:谁能用老师的米尺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生上前测量……
生汇报:4米25厘米
师:用“米”来作单位是几米?
生:……
师: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计算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里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本环节教师故意给孩子制造小麻烦,让他们感觉到以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感觉到分数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学好分数的目标,增强学习兴趣。】
2、理解分数的意义
(1)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①折一折,说一说
师:(板书: )这个数读作什么?
生:四分之一
师:谁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2: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能用手中的纸片折出它的 吗?
生:(齐)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一分钟后学生完成。
师:刚才同学们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以及线段表示出了它们各自的 。
教师选择其中不同做法的作品展示。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生1: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2:我是把一个正方形对折2次,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3:我是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
生4:我是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四分之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用来表示的纸片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
生1:它们都是
生2:它们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 来表示。
师:说得太好了!那如果是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 来表示吗?
生:(齐)能。
师:那把1米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 来表示吗?
生:(齐)也能用 来表示。
师:(板书: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什么自然数来表示?
生:1
师: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甚至若干份(板书:若干份),这样的一分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
(强调平均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在操作中初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及分数的意义。】
②分一分,说一说
师:一个苹果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4根香蕉呢?
生:用4来表示。
师笑
师:(演示:将4根香蕉装入一个盘子里)这下呢?
生:用1表示。
师:(惊奇状)同样还是4根香蕉,为什么可以用1来表示了?
生1:因为把它装在1个盘子里,它就是一盘了。
生2:把它装在1个盘子里,它们就是一个整体了。
师:说得好!这4根香蕉现在是一个整体了。(板书:一个整体)
师:那现在这个整体你想怎样分?每份多少根?是这个整体的多少?
生1:我想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根,是这个整体的 。
生2:我想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2根是这个整体的 。
生3:(迫不急待)不对,平均分成两份,分母应该是2,所以是 。
生4:(老师没喊就自己站起来)老师,他说的不对,我同意生2的观点,用 表示,因为一共有4根香蕉,每份是2根,所以2根占4根的 。
师:(没表态)还有吗?
生4:老师,我还没有说完呢。
师:好的,请你接着说。
生4:如果分母是2,每份还可以用 来表示。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4:因为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根香蕉,2份里面它占了其中的1份,所以用 来表示。
师:那到底是谁说得对呢?我们来分分看。
教师操作课件,先平均分成四份,圈出其中的一份。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生:把1盘香蕉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就是这盘香蕉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再展示把4根香蕉平均分成两份,圈出其中的一份。
师:谁再说一说?
(有意让生3说)
生3: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分就是它的 。
师:你能说得再完整些吗?
生3:把一盘香蕉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这盘香蕉的 。
师:那这盘香蕉的 和这盘香蕉的 有什么关系?
生:都是两根香蕉。
生:(补充说明)这盘香蕉的 和这盘香蕉的 是相等的。
师:那现在老师这里有8块蛋糕,你们能表示出它的 吗?
【这里教师对 和 的关系不作深入的研究,只是让学生初步形成 与
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对教材进行挖掘,又把握住了“度”,即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又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生:(齐)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随堂本上用8个圆圈来表示这8块蛋糕,分一分。
学生动手画圆、操作。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初步理解“一些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为教学单位“1”的问题打下基础。】
3、理解单位“1”。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很特殊,我们给它加上引号,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老师为什么把1加上引号呢?
生1:因为它很特殊。
生2:因为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像4根香蕉、8个苹果,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师:说得太好了。
4、教学分数单位
课件出示第62页的“做一做”,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展示不同的分法。
师:我们把12块糖,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比如: 的分数单位是 ,那 的分数单位呢?( ), 的分数单位呢?( )
师: 里有几个 ?(2个), 里有几个 ?(3个) 里有几个 ?(5个)
师:你还能再举几个分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吗?
生随意举例。
【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强化分数单位的认识,从而对新知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巩固提高,深化理解
1、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涂色的部分。
学生完成后提问: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茶杯图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月饼图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四、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