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怀念大雁》一文后仍不尽兴,再说说"咏雁"的诗词吧。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以此咏唱大雁了。《诗经.小雅》就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诗句。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气候的变化不仅对农业生产至关紧要,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而,大雁---这种物候学上的候鸟就自然受到人们的钟爱,它的南来北往,人们就作为季节交换的"信使"看待。在文人的笔下,"雁"已成为"秋"的代称(如"燕来雁往");在诗词里,"雁阵:."雁声"已成为"秋景"的表述。这类诗词很多,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白居易(河亭晴望)
寒砧万户秋如水,老雁一声露满天。
--------元.萨都拉(过广陵驿)
《咏雁》宋.强至
乾坤摇落满风霜,候雁来时道路长。
玉塞哀音惊远戍,沧洲寒影伴残阳。
灯前客鬓愁双白,天外乡书断一行。
莫倚善飞江汉阔,暗中矰缴绝须防。
《咏雁》唐:李远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这里,我要着重介绍白居易《寄水部张籍员外》的两句诗: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这两句很了不起。动静相间,声色并茂,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文字上又对仗精当,有上有下,有青有白,有多有少。特别是一个点字,衬出了广阔的长空。张籍为之赞叹不已,曰:"乍惊物色从诗出"。
人们对大雁的钟爱不只如此。鸿雁传书的典故又使大雁给人们担当起邮递员的角色。人们仰望着它,不由心头便泛起思念故土.思念亲朋故人的波澜。在咏雁的诗词里,这类作品占大多数。如: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咏雁》
南北朝:庾信
南思洞庭水。
北想鴈门关。
稻粱俱可恋。
飞去复飞还。
在词史上,堪称咏雁佳作的有南宋末年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元明之际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初朱彜的《长亭怨慢.雁》。这里,我想着重说说高启的《沁园春.雁》: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一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梦惊,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关。风吹断,见两三低去。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尤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这首词上阕咏雁的习性.品性及敢于拼搏的精神。下阕写失群雁的艰苦生活和夜宿时的恶劣环境。这首词最能引起人们共鸣与惊悚的是,词人的托意与其现实遭遇构成反差。作者辞官归田后,借咏雁来抒发自己高蹈远引的志趣。其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作者所寄寓的傲世独立.追求自由.不贪功名利祿的人格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