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延云,也关于侦探推理小说
(2016-08-24 12:21:40)
标签:
文化杂谈休闲娱乐 |
分类: 作家惊鸿(无关武侠) |
读呼延云的第一部小说是《不可能幸存》。
一直喜读武侠小说,虽然也读过一些侦探推理小说,但都是一鳞半爪的,以前连东野圭吾是谁都不知道。自从看了《嫌疑人x的献身》和《幻夜》,才对东野圭吾有些迷,后来有点上瘾。有段时间每逢周六日有闲就去潘家园淘东野圭吾的书,运气还算好,每次都能捡到两三本新鲜的,足够看一周的了,然后下周再去,断断续续地也捡了三十多本了。有一次无意中碰到一本署名呼延云的,书名叫《不可能幸存》,作者名字陌生,猜想不会是什么名家吧?
读一个人的读久了,代表性的几部看过了,也想换换口味。《不可能幸存》的封底赫然印着“如何把骗局写到极致”,不禁有些暗笑,你当老娘没见过金枪不倒吗?漫不经心的买来,花费巨款三块钱。后来与呼延云相识,见面说起此事,他责怪我太老实,怎么就不能把价格说高一些呢?你说三块钱,我这心都滴血啊!可是,你想过吗?在潘家园那里淘来的,我要是说三十块买的,会让人骂我傻啊!
折中一下,我修正一下我的说法,承认我记错了,不是三块钱买的,实际呢——是五块钱买的。我这种弱智的更正更像是完美的补刀,他流露出来的愤懑表情简直像是要亲自杀了我。侦探推理小说家难道也要亲手制造血案吗?你还不满意,我凭空搭进去两块钱和谁说理去啊?
那一夜,开始读《不可能幸存》,读起就没有停下,直到全书读完,也天光大亮。通宵不眠看书的情形,上次发生的时候是很久之前了,读冯精志的《骗枭》,这个印象特别深。这次又记住了一个叫呼延云的,而以前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欲知其书,先观其人。上班之后,先百度他一下,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还是妖孽?果然来者不凡,信息量巨大。他的几部推理小说都很成功大卖,粉丝数量庞大,这要是能涮到火锅里的真粉丝,足够供应好几个省份的超市了。头上光环好几道,诸如“著名推理小说家”、“开拓出推理小说的全新时代”等各种匪号谥号,我就不抄了,一个光环就是一个圈儿,一般菩萨脑后是一个圈儿,如来佛脑后是很多圈儿,他介于菩萨和如来之间,不知算哪路神仙。
欲知其人,先观其书。在几个卖书网站上搜索,把他的其它作品全部下单,这是针对一个作家作品的剁手大采购,看看是不是每部都一个水准。幸亏这家伙写得少,私房钱自足,不必向老婆骗钱。他到目前只出版了五本,又买了《镜殇》、《黄帝的咒语》和《乌盆记》,而他的第一部成名之作《嬗变》则已卖断货,几个网站都遍寻不获。
私家侦探与他相熟,后来和我提起过他几次,说我和他有些像。我竭力回想书中呼延云出场的情节。因为他叫呼延云,书中的神探名字也叫呼延云。我俩有些像?是神似还是形似?形似的话,那就没什么看点了,露点都没人看。神似么?理论上应该是越看越喜欢。虽然外表有点糙,其实还是可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后来大鳄鱼精来京公干,邀了一干旧友话别,他由于工作关系,以后多南下而少北上。在那场聚会上,与呼延云首次相见。我坐在门口位置,他来得迟,进来也在门口坐下,正好座位相邻。他外罩一件高领带帽子的线衣,里面一件大领子的衬衣,把整个人打扮得看起来窝窝囊囊的,请原谅我的审美观吧。呃,就是“呼延云吧”里的头像那样,他大概觉得只有这样才最能体现他阳光帅气。我快速思考此人是谁,不到一秒即把此人与呼延云对号入座,私家侦探灌输的外部特征很准确,扁头细眼钩鼻大嘴,心中形象与具体事物完美结合。大概是私家侦探也在他那里说过我,他也认出了我,不愧是写侦探小说的,目光如炬。那天聊得很投机,他有自负而没有自傲,而我只有自黑,和他既不相生也不相克,这就叫一见如故。
呼延云是笔名,其实也是真名,据其自称,其祖上就姓呼延,用原姓是属于认祖归宗光大门楣的事情。而他书中的神探名字也叫呼延云。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啊。这样的话,就算在关键时刻作者自己忍不住在自己的书中跳出来大吹法螺夫子自道一番,也不会令人惊诧。后来一看,果然如此。他有时大概很怕他精心设计的推理,读者看不懂,就会先安排郭小芬那类二货出来,来个现身说法,当然会留下一个关键性的破绽,这样他就可以英明神武地出场了,一眼指出被忽略的漏洞,进而快速破案功成名就。
呼延云的小说,按照倪匡的“好看或者不好看”一刀两断式的分类法,是属于好看类的。我对侦探推理小说类型,不是很熟,这个类型的故事也一定有它的套路。我也不懂得本格派什么派的,觉得所有的侦探套路分两种类型就足够了。
第一种就是“谁干的”,出现受害者,通常是作者让某人提供一具尸体,或许数具,数量不影响本质,然后侦探出场,通过各种手段,抓到作案者,为受害者平冤昭雪。当然也有剧情逆转的,就是受害者死有余辜,作案者是替天行道;
第二种类型是“怎么干的”,也是先有受害者,这是必须的,然后很快就抓到了作案者。故事直接给出了结果,然后探究作案者是如何完成一项伟大的谋杀的,有良心的作家还要探究一下作案者的心理历程,并借此对现实社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
呼延云的五部,都是我划分的第一种情况。先有案子,再侦查,最后侦破。我觉得,侦探推理故事,完全不必要非得合情合理,这是它与其它类型文学的不同之处。件件事情都合情合理,这样的故事一定不好看。因为人性不可测,才会有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才会有各种案件发生,才会有出格的事情,才会有各种谋杀存在。
侦探推理小说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你不知道下一个转折是什么,会发生什么提心吊胆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事情来。阅读的过程是心情渐趋紧张,仿佛凶手就在背后,紧张之后放松再陡地收紧,步步惊心之后再逆转,逆转再逆转,刺激再刺激就像一次次电击,这样才有阅读的快感。至于最后能不能合情合理自圆其说,我倒是觉得并不是主要的,毕竟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当然,要是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惊天大逆转,那就是完美了。
通常一个案件,都不是很复杂,凶手未必都是高智商,作案手段设计得天衣无缝。作家设计得复杂,是因为要好看。很多时候,一个案件之所以复杂,不是来自作案者多么高明,而是来自既得利益的掩盖真相。
雷洋案复杂吗?为什么会搞成后来的全国关注,就是因为有既得利益者充斥在其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小说反映的也即是真实生活,但会超越真实生活。
呼延云的小说,除了好看,还在努力把社会现象融入其中,这点他也确实做到了,他自己可能认为自己应该属于社会派,试图把社会的阴暗面用他杀猪刀解剖到阳光下晾晒。这不是侦探推理作家的责任,而是他们的良知,当然也不排除有兴趣的因素在其中。
有良心的作者,都不是单单做一场血腥或者变态的盛宴,来满足嗜血者的食欲;而是要唤醒人的麻木冷漠,恢复人的善良宽容的的优秀本性来。
我惯于感恩,但不大惯于说别人的好话,尤其是相识者以及不请我喝酒的人。关于对呼延云的赞美,已经不下十万条,极尽美好词汇,但愿他福寿绵长能禁受得住,而我也恰好没有新意去赞美他,我想以我对侦探推理小说的粗浅认识,来评论一下他作品中的缺点。
但愿他海纳百川,能忍受得了;也但愿他居住在一楼,惭愧之余跳楼不至于有生命危险。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嬗变》:是呼延云的第一部作品,成名之作。该书先前没有买到,后来是呼延云赠送的,寄来的时候一点包装也没有,光溜溜寄来的。此书里面主要人物都出场了,包括他后面的几部,但此时还没有搭建出他后来的推理世界。否则,作为一个重要人物林香茗,一个变态人物,应该不是这个写法。作者犯了一个推理小说的忌讳,即犯罪者不应该是破案者。这是欺骗读者的不光彩行为。福尔摩斯、波洛等从来都不是犯罪者。这是错误之一。
由于林香茗在第一部里就出事了,后面四部书里就没有出场。这个人物很可惜,但再出场,也难以再树立起来了,基本算是被废掉了,除非是写他的前史。或者呼延云大笔如椽另有更变态的想法。该书结尾数次反转,一一扣合前面细节,确见作者深厚功力以及驾驭结构能力。一个超级冷静的变态狂,是不容易写好的。但由此引出来的连环凶杀案另有作案人,我觉得这是此作的错误之二,那些经典的作品,最后的大BOSS,一定是前文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绝不是一个没人关心的路人甲或者一个小小的龙套。小虾米不能把大鱼身边的水搅浑。我更觉得连环凶手应该就是设计成林香茗,已经处于变态状态的林香茗可以一发而不可收制造案件,也更有悬念和冲击力,而不是随随便便钓上来一只白天羽。
世界上是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的,《嬗变》有不足之处,当然我说的未必正确,但优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学性很强,有很高的可读性。但凡一个小说,无论是哪种类型,首先你是小说,就要有小说的基本特征,可读性。其它一切都是排在第二位的。其次,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结构比优美的词汇更重要。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不断出现激励事件的悬念,和反激励事件的高潮,最后有条不紊地解开,虎回高山,龙归大海,万法归宗;最后,也是推理小说一直很流行的趋势,已经渐渐成为推理小说家的责任一样,即是把社会现象融入到小说中。因此,某些作家还被美其名曰“社会派”,呼延云的是把传统的推理小说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力图使之具有社会意义。而且,他身体力行,也确实如此做的,并且形成一个特殊的现象,他融入社会学的作品就比单纯的推理更好看也更耐看。《嬗变》、《不可能幸存》和《黄帝的咒语》,就比《镜殇》和《乌盆记》好看。
瑕不掩瑜,我说的瑕,未必是真的瑕,瑜倒是真的瑜,只是作为外行,下笔千言,却找不准G点,就当我胡言乱语了。
《镜殇》:是呼延云的第二部作品。我觉得是呼延云目前五部里最不好看的一部,而且,据我所知,与我心有戚戚焉者,大有人在。当然,这是相对于他自己的五部里来说,相对市面上其它烂书,这部也能算是好的。在这部里,第一部里出现的林香茗、刘思缈、蕾蓉这三大牛人都没有出现,只有呼延云一个人的独角戏。作者除了化身呼延云,还化身了一个叫张伟的邋遢警察。张伟,恰是呼延云目前的本名,谁敢说与作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不好看,是因为不可信。这里面就有一个可以无限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大变态会让人相信,而一个普通的故事会让人不相信?答案其实很简单:变态的一切都可以不可理喻不按常规,没变态的当然要遵循生活常规。若干巧合必然会拉低信任度。巧合太多是其一,呼延云太强是其二,棋逢对手才好看,三国之所以精彩,就是魏蜀吴三方都有针锋相对的谋臣猛将,你不能呼延云一出现,案件就像秋霜见了阳光一样,瞬间冰消瓦解。是人还是神,这是一个问题。呼延云倒是在该书里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脉络,提出了中国四大推理咨询机构的概念,出现了课一组、九十九、溪香舍和名茗馆,开始构筑自己的推理世界了!
《不可能幸存》:呼延云的第三部作品,我看的第一部作品。看谁的书,好像也有一个运气在里面。如果我先看到的是《镜殇》,那么,其余的我可能就都错过去了,老实讲,也不会有兴趣去搜罗一番。此书是湖边度假村密室杀人。环境,也就是犯罪现场,和犯罪关系最大,因为你要看在什么环境下选择什么样的犯罪手段。此书结构非常好,前后没废材。我不懂次声波,也尚未见过在其它推理书里有种杀人手法的,不予置评。但是,不喜欢。是不是太高冷了?还是我太传统。侦探推理,重在冷静地思考藏在案件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动用高科技去抹平血迹。还有一个缺点来自刘思缈的一个设计。刘思缈被爱新觉罗凝催眠,最后能逃脱,是作者说刘思缈也会催眠术,而且更强大。全凭作者一句话,刘思缈起死回生。这种设计,好像舞台方面有个专门术语,我想不起来叫啥了,用流行话说就是,这是观音请来的救兵。前面没有铺垫,全是做悬念,情节确实是一波三折而后峰回路转,但真正伟大的推理故事是不会这么做的,这是电影电视剧手段。电视剧里经常见到坏人被警察团团包围了,简直插翅难飞,尤其惊险的是警察在咣咣砸门,里面的坏人在拷贝磁盘还差一丁点,警察终于破拆成功……下一个镜头,坏人骑着摩托车在飞驰,警察却是气急败坏的表情在追赶,坏人怎么逃跑的,不演了。刘思缈的这个套路,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读完一想,我靠,这个忽悠我呢吧,你咋不说她会飞呢,能飞上天呢?唉,此处没有掌声,只有眼泪,这个设计不提了,说一处感人至深的吧,全书的亮点全在此。此书包含另外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是全书中极好的动人情处,就是李家良和乌云其格的故事。没有这个次要故事,也就没有原本的主体故事。着墨不多,点睛之处。
《黄帝的咒语》:呼延云的第四部作品,据说原名叫《断死师》,结构、场面都做得更大。实际是蕾蓉和呼延云的故事,或者说是一出爱情故事,但作者隐忍未发,也许是作者伤心人别有怀抱。该书蕾蓉为主,呼延云为辅,当然最后还是要呼延云敉平叛乱,这也是作者自恋之处。此书出现了上部刘思缈同样的问题。蕾蓉被断死师威胁生命之时,居然亮出了自己也是断死师的身份,观音的救兵再次降临。老大,这个把戏已经在刘思渺身上用过一次了,你还让蕾蓉重施故智,能力不断叠加,是会把正常人变成超人的啊。败笔啊,不是胜笔。此书除了作者试图增加蕾蓉和呼延云更多感情因素,还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也就是高大伦等几个人的人生命运变化,作者试图想指证一下什么,但终于——没敢说。真敢说,估计就难以出版了。
《乌盆记》:呼延云的第五部作品,又是呼延云的独角戏,搭配马笑中、郭小芬、楚天瑛等几个常年龙套。说实话,我没有理清乌盆的必要性,是刚需还是作者的噱头,是新的推理模式探索还是取宠读者,我还看不清。此书和上一部都是取材古代文本故事,向《盗墓笔记》这一类流行书靠拢了。一个古书,流传到现代,有了新生,不让科学去解释迷信,反而让一时的未解之谜深入人心。此书里又有了明显的电影镜头,狙击手伏击袭警居然说跑掉就跑掉。爱新觉罗凝和楚天瑛的感情戏也乱糟糟的。总体来说,线索过多芜杂,真的都有必要吗?既然说不清,就不多说了。
以上凭记忆,写了一些观感,我是外行看热闹,不可当真但也请认真对待啊,也更希望尽快出版第六部吧,村东头厕所真的没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