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译作《情侠血仇记》
金庸一生的成就,一个体现在武侠小说上,一个体现在明报集团上。没有武侠小说,也许没有明报今天的成就,甚至可以说金庸所有的光芒都掩盖在武侠小说之下。但是,从那些介绍金庸大事记中,可以知道,金庸在写作武侠之前,也是一直做着和文学有关的事情。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现在来看,从1955年之后的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必说了,各个时期、各种版本基本都已被挖掘出来了,“金剑已沉埋”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
我手里也藏有一些金庸的书,尤其是武侠小说,但从时间上推测,更早的却是一部金庸的译作《情侠血仇记》。
目前还没见有资料提起。贴出来,可以探讨一下。
先鉴定一下真伪吧。
封面:有金庸的题字 “金庸译”三个字看笔体应该是金庸亲笔所书吧?
版权页情况:
情侠血仇记(全本)
翻译:金庸
出版:野马小说杂志出版社
香港渣菲道第399号4楼
发行:胡敏生记书报社
香港湾仔洋船街第32号
承印:联发印务
香港筲箕湾道196号
定价:港币三元八角
金庸与胡敏生记书报社的渊源,可谓流长了吧?当不会盗版金庸著作!应该确定就是金庸的译作。
书名叫《情侠血仇记》,请看开篇文字:
一
一五七八年,人民庆祝“忏悔星期日”已罢,街上喜庆欢乐的声音刚消逝,一所华邸之中的大宴便即开始,这所华邸是著名的蒙芒西家族所新建,在河之对岸,和罗浮宫斜斜相对,蒙芒西家族和法国王族有姻戚之谊,贵盛有若王公。在公宴之后再举行这次家宴,那是为了庆祝桑洛克和白尚妮的婚礼,新郎是法王亨利三世的宠臣,而新娘则是法国元帅白里萨的女儿。
婚礼的大宴是在罗浮宫中举行的,国王对于这场婚礼批准得非常勉强,虽然参加了大宴,但他脸上神情之恶劣,和这喜气洋洋的局面绝不调和。他深栗色的服装之阴沉,是和他的面色相一致的,他板起了脸,神色俨然有如僵尸,人人一见之下,无不震惊,而那位年轻的新娘,更是怕得厉害,因为亨利三世每当对她侧目斜睨,眼光中总是带着恶狠狠地神色。
这是原文第一回(回目就是以数目字表示的)的前两个自然段。
如果您熟悉大仲马的作品,就知道了这是大仲马的作品《蒙梭罗夫人》。这是亨利三世三部曲的第二部,但是它比第一部《玛戈王后》和第三部《四十五卫士》精彩许多。金庸武侠小说所擅长的因素,此部书里都有。历史、爱情、阴谋、决斗……
再看以下两个译本:
时为一五七八年圣日。街巷人民欢祝圣节之声方绝于耳。而孟莫项司府之跳舞会。适开幕矣。府乃新建。备极壮丽。距芦佛罗王宫。仅隔一水。孟莫项司氏因联姻于皇家。遂得与王公并辔齐驱。此跳舞会为法王亨利第三亲信之臣圣禄克与戈塞巴利沙将军之女茹裳姑娘结婚而设也。喜宴开于芦佛罗王宫。王雅不欲圣禄克有室。是日在席间。颇有不豫之色。而王所衣之栗子色礼服。益显其貌之不怿。因之举座均觉寡欢。而新娘尤甚。盖王常注视之也。
这是洪观涛的译本。是最早的译本。出版发行于1923年。书名译为《地亚小传》。上海商务印书社。
以下是陈祚敏的译本,发行于1983年,可谓最普遍的经典译本了。书名译为《蒙梭罗夫人》。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 圣吕克的婚礼
1578年封斋前的星期日这个民间节日过去了。大街上,人民欢乐了一整天的喧闹声已经沉寂下来。这时,在塞纳河对岸几乎同卢浮宫隔河相望的一所豪华的公馆里,一场盛大的晚会已经开始。这座公馆是与法兰西王室联姻、地位与皇亲国戚并驾齐驱的蒙莫朗西家族不久前兴建的。今晚于民间节日之后在这里举行的晚会,为的是庆祝德-弗朗索瓦-德皮纳-德-圣吕克和让娜的新婚之喜。圣吕克是国王亨利三世的莫逆之交和最亲近的宠臣,让娜则是法兰西元帅德-科斯-布里萨克的女儿。
婚宴是在卢浮宫举行的。国王对这门婚事本来就不大同意,在筵席上始终面容严肃,与喜庆的气氛显得很不相称。不但如此,他的衣着——一件深栗色的上装——也同他的面部表情一样,显得十分阴沉。克鲁埃参加茹瓦尤兹的婚礼时,也正是这样一副打扮。国王这种严肃的表情和幽灵似的装束,使举座宾客不禁不寒而栗。特别是年轻的新娘,国王每次向她投来的目光,总带着一种悻悻之色。
这三个版本人名译得各自不同。金庸的桑洛克=洪观涛的圣禄克=陈祚敏的圣吕克。以开篇而论,以最简洁的洪观涛的译本把故事陈述得最清楚。亨利三世为什么阴沉着脸,不是因为暗慕女方,而是“王雅不欲圣禄克有室”,就是这个亨利三世极其不喜欢圣禄克成家。想起当年读此书时,读过开篇就猜测亨利三世与新娘是不是有关系,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正文翻译中,金庸对于人名、地名的翻译,和傅东华翻译的《飘》的风格很接近,不是直译其外国人名,名、姓、父名、家族名等等一大堆,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人名的意译。桑洛克、毕熙、白尚妮、孟叔鲁、李贝拉……
陈祚敏的译本是最忠实。金庸的这个译本略有改动,尤其是结尾。结尾特意又安排了在亨利三世的面前,桑洛克和安如公爵(金译)的一场决斗,以桑洛克杀死安如公爵为毕熙报了仇而结束。而事实上,亨利三世仅把安茹公爵(陈译)关押了三个月,不可能让圣吕克当面把他亲弟弟给杀了。安茹公爵死于第三部曲《四十五卫士》中,那已经是七年以后了。
还有一个问题,金庸这个笔名,是写武侠小说起的,把“镛”字分为“金”和“庸”。此译作的署名就是金庸,莫非是金庸写武侠小说的某个时间段,授权胡敏生记出版的此书?除了此书,还有别的吗?还需要有志之士深深挖掘啊!
从《金庸散文集》和这本大部头的译作,可以看出,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写作,胸中有竹,举重若轻。金、梁、古所以凌驾于群侠之上,乃是心中已有更多的秘笈!
后记:
此文已到“金庸江湖”论坛上,求证该书的真伪。
以下是网友“行云流水”的详细说明:
这个勿庸置疑,野马杂志最早是金庸和沈宝新在1959年3月注册登记的,这个其实是明报的前身,因为当年金庸的初衷并不是要办报,而是办小说杂志,但后来在报贩的提议下,才改为出版报纸。
之所以取名为野马,是因为金庸喜欢野马的自由,正如他在自己的武侠世界里自由奔驰一样!
后来改出明报后,野马杂志也算告停,但到1962年,明报又重新推出《野马》和《武侠与历史》两本杂志,1969年《野马》停刊,所以从时间上推算,这个译作应该是1962-1969年出版的。
再次感谢“行云流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