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教授、培训机构、顾问公司的帮助下,高速成长的本土民营企业也在利用西方成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很多企业用起来很不顺手,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对引进外部工具和方法产生抵触。
支持西洋企业所向披靡、成就众多百年老店,也在个别中国本土企业中成功应用的西洋玩意儿,为何这么不好用?
难道是用惯了筷子吃饭的人改用刀叉,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非也!
管理工具和方法是有形的“器”,是形而下的范畴,而工具和方法是否适合某个企业,能不能被用好,众多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该选用哪个,不该选用哪个,就涉及到管理之“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器要接受道的指导和规范,才能发挥作用。
《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要先理解管理之“道”,并严格按照道的要求去规范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
如近日,有两家顾问公司在竞争一个项目,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西洋顾问公司败北,经验和规模都远逊的本土顾问公司取胜,胜在何处?胜不在“器”,胜在深谙中国本土企业管理之“道”也。
如公司引进一个目标管理工具已经第三年了,挺好的一个工具,但从老板到基层员工都没有找到感觉,不是工具不好用,而是对工具的精髓(也就是“器”背后的“道”理解不深),没有配套的管理方法去保证该工具发挥作用,当然也就有形无神了。
如何理解管理之道?没有捷径,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既要熟读西洋管理经典,又要了解中土古代诸子百家;行万里路:对日常琐碎的管理工作不厌其烦地深入进去研究、体会,同时借鉴本土企业的成功心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