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相知:我与何崇秋先生——序《从温州出发》

标签:
文化 |




相识
——序《从温州出发》
商子雍
何崇秋先生是浙江温州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安纺织学院和西北大学就读,同时还在这座古城创业打拼,屈指算来,他在西安生活的年头,已经超过他在故乡生活的时间了。
回忆起十几年前与何崇秋先生的相识,忽然想到了儿时,夏夜在院子里乘凉、仰望满天星斗的旧事。那个时候的空气质量好,城市的照明也不像如今这样亮的晃眼,澄澈的夜空里,撒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显得格外醒目,母亲在一旁念叨:“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是啊,地上拥挤的人海,恰如天上浩渺的星海,而两个本不相干的个体生命的不期而遇,前提是他们各自的运行轨道,恰好在某时、某处、因了某事相交——我和何崇秋先生的相识,便是如此。
那是2007年12月,我与何崇秋先生缘于一次慈善捐助由陌路成为相识,当时,他把原先准备搞一次庆典活动的数万元资金,购置了服装和体育运动器材,捐献给铜川市宜君县哭泉乡中心小学。由于和时任宜君县委书记的熊晖认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在陕西省团校上大专班时听过我的讲座,尔后又有一些来往),故被邀请同行。事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捐赠仪式上,面对着那些比城里的同龄孩子明显发育不良的山区儿童,我百感交集之余对他们说:‘任何一种体制的社会都会有贫富之别,但一个文明的社会、有良知的社会却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贫富差距不能太大,二是一定要给穷人提供像教育这样的能帮助他们提升地位、改变命运的通道。现在,县政府和乡政府这么重视教育,西安的企业家又送来了这么多的服装和运动器材,你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用不懈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个尽可能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仪式结束后,熊晖对我说:‘商老师,你讲得好,我就是沿着教育这条通道走过来的。’我说:‘那你就更应该帮助尽可能多的宜君孩子走过这条通道。’熊晖回答:‘那当然。’”熊晖书记的回答无疑让我感动,但更感动我的却是何崇秋先生的义举。因为,前者对孩子的关怀是职责所在,而后者的慷慨解囊,却完全是缘于一种悲悯心肠。我由衷地对他说:“中国不少有钱人挣钱的本事不小,花钱的水平却太低。何总,您既能挣钱,也会花钱,是个大好人!”
两个陌生人从相识到相知,按说需要有一个过程,但短短一天的宜君慈善之行,却使我深深感到,自己和这位温州籍企业家的心,的确是有着相通之处。不过,我们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少有咫尺相向的机会,下一次聚首,居然等了不短时间,那是在政协西安市委员会的一次全委会上。
我当过三届、十五年政协委员,后来,又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身份,多次列席市政协全委会,于是,在某一年,新担任市政协委员的何崇秋先生,和列席会议的我,就在丈八宾馆邂逅了。四五天的会期,白天,俩人在不同的小组开会,晚上,则有着大把时间交谈,对他年少时在温州成长的林林总总,以及来西安读书、创业的诸多艰辛与喜悦,便有了大略了解。中国的政协,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机构,既不掌控任何公共权力,又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为各界精英设立的一个政治协商平台;我注意到,何崇秋先生尽管是刚刚在政协履新,但他对这个机构的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却非常到位,表现出来的对参政、议政的愿望,也特别强烈。奇怪吗?通过交流,我发现,作为企业家的他,固然在法律和道德底线之上努力赚钱是主业(否则,他如何给政府交税、给员工发薪,怎样为企业发展聚力、为自己养老攒钱),但对自己企业之外的广阔世界,也有着超出一般人水平的见识与情怀。我在心中暗自慨叹:像何崇秋先生这样一位有着良好的阅读(包括阅世和读书)习惯、出色的思考能力、强烈的表达愿望的智者,别说当政协委员了,就是改行来我们这个圈子里写文章,保守一点儿估计,怕也不属平庸之辈吧!
果然,2021年辛丑春节前夕,收到了何崇秋先生即将出版的书稿《从温州出发》,一页一页地细细阅读,分享着他这么多年来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心中的欣喜真是难以言状!几年前,曾应邀为高新一中推出的一本考场优秀作文选《我唱我的歌》作序,后来又在该书的首发式上以《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为题致辞。其中言道: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把零星的话语记录下来那叫语录,而把口头发表的一个故事、一番抒情、一通论说记录下来,就是文章。鉴于此,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和我们为什么要说话这样两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说话和写文章的首要目的是交流。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动物,人类要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试想,倘若缺乏交流、缺乏通过充分交流所形成的密切配合,这样的生存和发展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
人之所以要说话、要写文章,更因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针对五花八门的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须。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努力帮助青少年具备关注、思考和议论公共事务的自觉和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能把话说好、文章写好,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是一件天大的事。”
这一席话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但包括何崇秋先生和我在内的成年人,更必须如此。当然,不是说针对五花八门的公共话题发表自己见解的途径,只有写文章、出书这一种,但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人生经历、且具备良好的阅读(包括阅世和读书)习惯、出色的思考能力、强烈的表达愿望的何崇秋先生,能够通过这样一种途径大声说话,小到对他以及对他的企业的不断成长,大到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
我与何崇秋先生,从陌路到相识,可以说是偶然;从相识到相知,可就属必然了——因为,先贤曾有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是为序。
商子雍,曾在纸媒和多个社团任职,现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委员会主任。曾获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首届新闻十佳、第二届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十大杰出成就人物、首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等荣誉,出版有10本个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