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题词
(2020-02-19 08:45:05)本文发表于2020年4月7日《陕西交通报》、4月20日《西安日报》
一张题词
商子雍
“书房太乱!”追求整洁的老伴儿经常这样埋怨。而我,每次都是诺诺连声:“收拾、收拾!”但收拾的结果,是书房从“太乱”进步到“较乱”,但不久以后又回归到“太乱”。但愚以为,乱,也许是有活力的书房的一种常态,而过分整洁的书房,则更像是一个秀场,不是一处工场。比如,一次中央电视台给西安拍一档长达一小时的节目“西安这座城”,其中有七八分钟时间是记录我在书房里接受采访的内容。“这么乱,行吗?”我有点儿担心;“没问题!”央视导演信心满满。等播放时一看,果然,居于荧屏中心的始终是我和书桌,而书桌上、书桌旁摆放并不整齐的书,反倒使画面显得真实而生动。
书房虽乱,却并不影响我及时找到需要的书;可如果是找一张字条呢?这就说到了一件旧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个城市公社(就是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当宣传干事,这里是市委书记的蹲点单位,所以一年到头,各种各样的所谓先进经验、领导讲话,总也写不完。除此以外,撰写新闻稿,与媒体联系,也是我的重要任务,和新城区广播站的丁维新,一个大我几岁,却青春依旧、活力充沛的新闻记者,遂顺理成章地成了熟人,并进而和他的朋友刘裕泰也成了熟人。说来惭愧,至今我也说不清楚刘裕泰的职业、经历和从业单位,但我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在坎坷中奋力前行的不简单的人,他的渊博、他的深刻、他的热情,包括他一口地道的河南话,从一开始就令我神往。好像从来不曾与刘裕泰单独相聚过,每次见面,都是在新城区广播站的办公室里。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岁月里,可以和一位既有知识、又有见识的智者畅所欲言地交流,当年所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直到如今还刻骨铭心。
在眼下被人称作“艰苦探索”的那一段不怎么样的年代结束以后,丁维新去西安晚报当记者,活跃在报纸社会新闻版的版面上,我则到西安市文联主办的一家文学刊物当编辑、编小说,默默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没过几年,我转岗西安晚报文艺部,丁维新却离开报社下海折腾去了,看来,我们无缘同事啊!就这样,和他、以及和刘裕泰,慢慢失去了联系。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进入新世纪以后,记得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竟意外地和丁维新、刘裕泰不期而遇。不亦快哉啊!立马就近找了家干净的小餐馆,边吃边聊,说陈年旧事,叹岁月无情——是啊,我们都已退休,垂垂老矣!交谈中,刘裕泰告诉我,他正在创作一部大体量的长篇小说《老海碗》,分晚清篇、民国篇、中华篇三卷,每卷又分上下册,洋洋上百万言。我回应:好啊!以老兄您生活经历之丰富、认知社会之深刻,不写长篇,那叫空置优质资源。刘裕泰又问:“您不是和陈忠实挺熟吗?能不能麻烦他给这部书写几句鼓励的话?”
说实话,我和忠实的确是熟人,但文学写作是一种个体劳作,与打群架不一样,不需要、也不可能团队作战。大圈子里的人,尽管也会因种种缘故形成一些小圈子,也会时有走动和交流,更不乏喜欢呼朋引类的主儿,但多数人的主要精力、更多时间,还是一个人“孤独”(我一时没找出更合适的词儿)地写自己的文章、干自己的活儿,彼此之间当然不会没有关注,但大都是通过阅读作品。我和忠实,也属于这种不常走动的熟人。求他写几句话不难,但如何写的比较恰如其分,却肯定要耗费精力。老陈和我都是1942年的马,60大几了,我真的不愿意用这一类的事去麻烦他。但另一方面,这一部煌煌百万言的《老海碗》,浓缩着刘裕泰一生的努力、是他殚精竭虑要圆的一个梦,希望能得到老陈这样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的鼓励,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我应承道:试试看吧,您把故事梗概给我简要说一下。
恰好没过几天,和几位作家朋友有一次餐叙,说到又近岁末,该循例和老陈在一起聚一聚了,莫伸应声答道:“刚好我找忠实有事,和他定一定时间、地点。”我连忙接着说:“有件不大不小的事,您代我求老陈辛苦一下……” 结果呢,没过几天,我就拿到了忠实用他那独特的陈氏书法写就的一张题词:
“小人物们的命运沉浮折射出大时代的深刻变化,关中风情展现于一个厨师世家的传承延续之中,殊为不易。
——致刘裕泰著长篇小说《老海碗》
陈忠实
2009.12.6.西安”
下来的事,当然是要尽快告知刘裕泰了,但他、还有丁维新的电话,却怎么也找不着了,着急!本来,拐弯抹角地辗转打问,联系上刘裕泰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我又想,他肯定会联系我,询问老陈题词的事,不妨耐心等待。结果呢?刘裕泰倒是终于打来了电话,不过却是告诉我《老海碗》的前两卷已经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发行上市,过两天他把书送过来。
糟糕!但更糟糕的是,放下电话,去拿老陈的题词,竟然不翼而飞了。当时,我可是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珍贵的纸,放到自己认为绝对保险的一个书柜里的安全之处啊!好一通翻箱倒柜,环顾四周,忽然深感,自己书房的“太乱”,是如此罪大恶极!
把《老海碗》前两卷送来的那天,刘裕泰没问“写几句话”的事,他是个厚道人,以为事没办成,不愿意再提起让我难堪。我也没说啥,因为不知道该咋说。但内心深处,却真的是被一种深深的自责所撕咬。
直到昨天,因躲避疫情窝在家里已有20多天,趁机收拾一下书房,老陈的那张题词竟突然现身——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忽然想起去年4月底,老陈三周年忌日时,和他有着很深渊源的西安思源学院,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思会,我应邀到场发言。追思会结束后,老陈的公子陈海力过来握手:“谢谢商老师!”但事实上,真正应该被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感谢的,是老陈。这不仅仅由于他留下了一部肯定要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巨著《白鹿原》,而且因为他有着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博大胸怀!
我一定要把这张题词尽快送到刘裕泰手上。我想,他一定会和我人同此心、心同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