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集陕西面食纪录片开机仪式站台
商子雍
陕西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导演雷艳女士发来微信,说是他们受省、市图书馆委托拍摄的百集陕西面食纪录片,9月11日下午要举办开机仪式,请我去参加,讲几句话。我和雷艳是老朋友,有过不少愉快合作的经历,特别是2015年夏天,我在他们拍摄的5集专题片《重走荔枝古道》担任嘉宾主持,曾从长安区的北子午镇出发,沿子午古道一路南下,经由西乡县的南子午镇,再沿荔枝古道进入蜀地,来到泸州市治下的合江县。有这么深的交情,她的邀请,当然不能不去。
按时抵达会场,发现还有两位嘉宾,分别是西北农大的樊志民教授和非遗专家王智,心里立刻紧张起来。要知道樊教授是国内一流的农史专家,有他在场,岂有我开口说话的资格?但还得讲,而且是第一个登台。于是格外小心,遵循宁可讲少一点、浅一点、绝不可以有硬伤的原则,临时打腹稿,说了如下一通话——
各位下午好!很荣幸能参加这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小麦好像是人类最早驯化野生植物获得成功的粮食作物;小麦从两河流域传入中国也很早,起码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种植,特别是到了汉代,随着石转盘(也就是石磨)的出现,小麦种植在中国的北方迅速普及,成为中国人最重要、也是最喜爱的粮食作物之一。
最初中国人食用小麦,是“粒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口感一定很不怎么样,所以说,面粉加工技术的出现,是中国人餐饮水平的一次革命性的提升。以此为发端,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历朝历代的职业大厨和家庭主妇,以面粉为食材制作出来的美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吃不胜吃!
地处半干旱地区的陕西关中,是中国最重要的产麦区之一,这里的面食品种多、口味好、营养价值高,是理所当然的事。眼下,“饮食文化”是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饮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前年,陕西师大的张华峰教授和他的团队出了一本很不错的书《食说新语》,我在序言中写道:饮食文化的内涵,用“吃什么”和“怎样吃”这六个字就足以概括。所谓“吃什么”指的是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怎样吃”,主要是说通过什么样的加工手段和程序,使得食材(面粉就是其中之一)成为色、香、味、形俱佳、让百姓百吃不厌、且营养丰富的食品。食品的加工技艺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则需要传承。最早,饮食文化的传承凭借口耳相传,后来又有了纸质文本的食谱,现在,陕西电视台生活频道通过拍摄视频这样的先进手段,把陕西百种面食的制作技艺记录下来,既造福当代,又恩泽千秋,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事,作为一名生活在西安、几乎天天都要享用面食的百姓,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讲话,大体就是如此;至于下来樊志民教授的演讲,对我而言,则是又上了一堂多有收益的课。附带多说几句,我和樊志民教授,原来只是通过博客偶有交流的所谓“网友”,2012年,我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主编的西安地域文化丛书撰写《西安饮食文化》一书,正式出版前文稿陆陆续续在博客发表,由于我的疏忽,间接引用资料时不曾认真思考、仔细查对,出现了错误。樊教授留言指谬,使我得以及时改正,至今忆起,还不胜感激。2015年元月,应邀去西北农大造访,抵达目的地时,樊教授已在农业博览园门口等候。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只见他身材伟岸,气度儒雅,真是让人仰慕。步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有人趋前发问:“让哪个讲解员来讲?”樊教授回答:“今天我亲自讲解!”随后转身对我们说:“李岚清副总理来参观时就是我讲解的。”我则言道:“那我们今天是享受副总理待遇啦!”大家好一通大笑!这个博物馆我过去参观过,但有了樊教授的精彩讲解,感受自然不同。那一天,樊教授夫人身体不适,他却整整陪了我们一天,这一次,樊教授显然事先知道我也来参加开机仪式,还从杨凌带来一小箱猕猴桃相赠,所有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
开机仪式非常精彩,美中不足的是,雷艳事先不曾告诉我中间还穿插着美食品尝活动,西安肉夹馍、潼关肉夹馍、扁豆面、油茶、枣肉沫糊、麻酱凉皮一道一道送上来,但我中午在家吃的太饱,无法尽情享用了!
配发本文的照片是非遗专家王智先生拍摄的,谢谢他。还曾在网上见到一张我、樊教授、以及有关领导为开机剪彩的照片,挺排场,但现在却找不到了。
9月16日下午补记:剪彩的照片又找到了,是西安晚报记者尚洪涛拍摄,挂在这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