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碑林区》序
商子雍
作为西安市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划,碑林区的得名,无疑和座落在它区域内的那个赫赫有名的西安碑林有关。西安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
西安市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如今,这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碑林区,像西安碑林这样的历史文化遗存,还真是数不胜数,仅荦荦大者,便有建于汉代的卧龙寺、建于唐代的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建于宋代的八仙宫,以及作为西安地标式建筑而出现的明代建筑钟楼,还有在唐代兴庆宫遗址上兴建的兴庆宫公园,等等;当然,更有诸多纵横交错、和人的生命历程无法切割的大街小巷。所有这些物质的历史遗存,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而纵横交错编织出来的,就是包括碑林区在内的西安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亦即它的历史人文特征。换种说法来表述,就是碑林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成熟的今天这么一种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又一代的碑林人创造和发展碑林历史的艰苦而卓绝的过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城市记忆。
说到记忆,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有过如下的精辟论述:“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这一段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以及以人为主体的城市,乃至民族、国家,都是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不管是个人记忆抑或城市、民族、国家记忆)又是它们大步前行的可靠支撑,也正是由于此,才有了“没有记忆的人(抑或城市、民族、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是毫无希望的”这样的命题。
当然,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记忆的延续只能、或主要仰仗口耳相传,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的大量丢失甚或严重歪曲,都在所难免。现在则不然,通过修志著述,把某个时间段和空间范围里有关某个特定专题的诸多信息加以梳理、甄选、归纳,尽可能翔实、准确、客观、全面地记录下来,通过出版发行,便可以对强化当代人的历史记忆作出贡献。并且,纸寿千年,这样的著作,也必将成为一个区划、一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记忆的重要内容。
对城市记忆的精心留存,实际上也就是对历史的记载。而历史之对民族、对国家,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梁启超曾深刻指出:“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不过,历史若欲真正具备梁氏所言之“资鉴”功能,在真实、全面这样一些层面,必须尽可能做好。
中国很早就有了由官方主导的修史机构,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这就是被视为“正史”的“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述这些史书,当然是中华民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过,毋庸讳言的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官方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中,也存在着“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不良倾向,“历史就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对失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之论,固然不无偏颇,但也绝非全无道理,不是连鲁迅,针对中国某些史书中的瞒和骗,在致曹聚仁的一封信中曾尖锐指出,“
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吗?也正是鉴于此,出自民间文人之手的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以及底层草根百姓口耳相传的所谓口述历史,在帮助后人接近、并了解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这一点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方修史,占有大量资源、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因而在作品的高屋建瓴、宏大叙事、完整权威诸多方面,民间的过去事实记载者,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但后者的努力,也绝非一无可取之处。他们的作品真实、厚实、朴实,更接地气,特别是有着更为鲜活、更加丰富的历史生活细节,众多个体的过去事实记载者的努力集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历史更真实,更有血有肉、更生动丰满地存世、传世、警世、醒世。所以我一直认为,“官史”和“民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加真实、更为全面、特别是更显生动地展现“过去的事实”,成为真正足以启蒙当代人、资鉴后世人的历史。
立足于这种认知,我对《名人眼中的碑林区》这部书稿的编辑者,油然而生崇敬和感激之情。要知道,西安自古以来就是盛产文人的一块福地,也是吸引四方八面文人前来拜谒的一处圣地,而有着那么多历史文化遗存的碑林区,无疑是聚焦这些文人目光的重要所在,其中一些人,更是把他们在这里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构成或长或短的精彩文章,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名人眼中的碑林区》一书的编辑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搜集、甄选、分类、校正工作,把民国以来直至眼下数十名文人墨客的作品汇集成书。文章的作者中,既有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有各个领域(如考古文物研究、戏曲史研究、地名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等)的专家学者。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表达的内容亦有异,或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侧重抒发个人感受,或着力于稽古钩沉,努力再现历史真相,这些文章集合在一起,就使得碑林区的一些已经、或即将走进历史的人和事,以一种丰富多彩且生动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对现世、对后人,足以起到“资鉴”之功。
善哉此书,真是功德无量!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