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序

(2018-12-19 19:31:23)
标签:

文化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序

本文发表于2019年1月25日《西安日报》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序

商子雍

 

 陕西省文联换届,新一届领导机构中,吴培基出任荣誉委员。有人指着报纸上发布的名单问我:“吴培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你知道。”此君认真想了想,十分肯定地表示:“我不知道!”我笑着说:“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吴培基就是吴三大呀!”

 在西安,在陕西,吴三大绝对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公众人物;之所以如此,是缘于他在书法领域里成就的卓尔不群。但吴老师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吴培基,对这一点,很多人就毫无知晓了。这种艺名(或笔名)屏蔽了本名的现象,在文艺界并不鲜见,如鲁迅本名周树人、曹禺本名万家宝……只是,省文联诚聘文化名人当荣誉委员,本来是要给自己壮声威、添光彩,但在发布名单时却不用妇孺皆知的“吴三大”之谓,而将鲜为人知的“吴培基”三字示人,这是不是有点儿资源浪费呢?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关中这块文化沃土上,杰出的书法家层出不穷。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书写工具,传统的软笔逐渐被舶来的硬笔、乃至先进的键盘所替代是大势所趋,但书法艺术却绝不可以因此而泯灭。在不复成为大众书写工具的同时,传统书法理应在一个小众圈子里,得到精深的研究和扎实的发展;遗憾的是,很长时间里,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遭到冷落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或许有人会说,“文化大革命”中,软笔书写不是又风行一时吗?但那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被使用,与书法艺术无涉。

 书法艺术的复兴,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整个民族的文化良知开始苏醒而显现端倪。而吴三大老师,在这个文化和文明复兴的过程中,当之无愧地是弄潮儿和先行者。

 不止一次,曾与不同的朋友谈及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坛、艺坛的人和事,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吴三大(还有石宪章)老师书写的牌匾,是我们开始接触、逐步了解、进而喜欢书法艺术的重要启蒙读物。吴三大老师的学书历程我不了解,但他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横空出世,却又一次证明了如下真理: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有很多眼下或大红大紫、或半红半紫的书法家,就算不是吴三大老师的入室弟子,但在他们学书的过程中,怕是很难不受到这位西安、乃至陕西书坛先行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因此,我一直认为,吴三大其人,绝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和陈忠实、赵季平、吴天明、王西京等人一样,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乃至陕西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20多年前,曾读过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短文,针对两位在北京大量书写匾额的书法家,汪先生告诫他们,要承担起塑造和维护北京文化形象的重任。近30多年来,吴三大老师的书法作品遍布西安的街头巷尾及公私厅堂,他在这一点上做得怎么样呢?我于书法毫无研究,但以一介外行的眼光来阅读,却深感吴老师的作品大气、端庄、耐看,和厚重的西安、厚重的秦人相得益彰。特别要提到的是吴三大,还有石宪章、刘自椟等几位老师在陕西省图书馆大堂展示的书作,其中展现出来的庙堂之气,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我和吴三大老师交往不多,但脑海中他的形象,却鲜明而生动。吴老师是一个有突出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么一位书风人品皆磅礴放达、喜怒哀乐常形于外的艺术家,自然会生出诸多有趣的故事来,为坊间百姓津津乐道,成为他们文化消费的内容之一。现在,对吴三大老师了解颇深,且长于故事写作的杜忠先生以《吴三大传奇》为题,将吴老师的人生历程和学艺道路细细铺排、娓娓道来,从而将一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书法艺术家,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想,对众多如我这样既喜欢吴老师的书法艺术,也赞赏吴老师的人生姿态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匆匆写下如上文字,所要表达的,是我对吴三大老师始终如一的崇敬之情。

 是为序。

 附言:

 吴三大老师仙逝,找出一篇多年前写的文章,细细读过,颇多慨叹!为写吴老师的书作序,我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作者和吴老师都当面延请,我只好勉为其难了。此书2013年8月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装帧还算大气,书名是刘文西老师题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