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都,那家星巴克

(2018-08-31 16:10:28)
标签:

文化

本文发表于2019年2月(上)《杂文月刊》

京都,那家星巴克

——“东瀛履痕”之四

商子雍

 

 在茫茫宇宙之中,比地球身躯庞大的星球多了去了,但对任何一个个体生命而言,地球却是一个终其一生也无法走遍的偌大空间。既如此,为何人们常常会有“地球真小”的慨叹呢?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便捷,文化与文化的联系能够空前密切,从而大大增强了亲近感。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样两个资源库。不同文化的碰撞、磨合、融汇,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双赢,诚如一句西方谚语之所云:“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前一向,在日本的京都、大阪呆了十几天,每天都要外出找饭吃。大街上、小巷里,经营“和食”(日本餐)的馆子当然最多,但也有餐馆打出“中华料理”、“中国东北菜”、“黄焖鸡米饭”这样的招牌;至于专供食材的超市,山东花生米、天津甘栗、四川豆瓣酱、李锦记沙茶酱等中国货品,也是一种醒目的存在。忽然想起在西安的日式餐馆里吃寿司、吃天妇罗、吃刺身、喝清酒的情景,禁不住会心而笑: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仅仅从浅层次来考量,也是给老百姓带来口福多多!

 在中国、在日本的餐饮市场上,还有一种不同民族之间餐饮文化交流的具象物,非常容易被发现,这就是星巴克。

 星巴克是一家赫赫有名的咖啡连锁店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这个历史并不悠久、也从来不打广告的企业,却其飞速发展的传奇,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在世界各地已经有数以万计的连锁店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你可能面对的是今天的100位客人,可对客人来说,他对星巴克的认识可能就是从这杯咖啡开始。以上是星巴克对自己员工的从业规范,我觉得,这也是它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据说,星巴克的营销策略之一,是为顾客提供一个把咖啡享受和阅读享受结合在一起的优雅环境,对这一点,我在京都的一家星巴克里,有着十分深刻的感受。

 由于航程分为两段,先从西安飞香港,停留几个小时以后,再飞日本大阪的关西机场,而从机场到京都的车程,还须一个多小时。把飞机晚点、入关、堵车所耽误的时间统统考虑在内,我们抵达预订的那家民宿的时间,应该是下午2点左右,正好是事先和房东沟通好的入住时间。但不料运气太好,按时起飞,入关顺利,不曾堵车,不到12点,就到了目的地。我们知道,民宿的上一家客人,是上午11点才离开的,提前两个多小时入住,势必会对打扫房间的主人造成干扰。怎么办?在手机上调出京都地图,发现附近有一家星巴克,那就把这里作为我们体验日本风情的第一站吧!

 没想到的是,这家星巴克竟然是和一家名叫“茑屋”的书店“合署办公”。走进店门,左手边是咖啡店,右手边是书店,中间没有任何阻隔,书店这边,有人在挑选心仪的书,而咖啡店这边,落座的人不少,手中有书,桌子上,则有吃的、有喝的。几乎没有人说话,更不要说大呼小叫、肆意喧哗了。我们要了绿茶和菓子(日本人称小点心为菓子),不懂日文,无法在这里享受阅读的快乐,但安静的店堂里,那种书香和咖啡香、茶香和谐交融的氛围,真是让人陶醉。

 在这家星巴克,我们一直呆到下午2点半,才依依不舍离去。

 入住民宿,稍事休息,便上网搜索,查到不少日本人爱读书的文字,摘录其中的一段: 日本人读书看报的风气非常浓厚,无论报刊、杂志还是图书,无论国际时事还是政治、历史、科学、艺术等,他们都感兴趣。上世纪80年代统计,日本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定期订报,其人均订报居世界前列。据1979年的调查,52%的日本人除读报外,还读一本周刊杂志、一本月刊杂志。这些年来,尽管受电视、互联网影响,但日本人均报刊发行量仍是最高的。 日本的报刊对新事物十分敏感。有什么新学说、新知识,马上就成为报刊的话题,跟着就要出书。日本每年出书四五万种,二战后至今日本翻译的外文书籍近40万种,甚至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外文书,日语版与原文书同时出版。

 果真如此吗?在京都、大阪十几天的所见所闻,加深了我对上述文字的认知。只举一个例子,在我去过的所有便利店里,都有书籍和杂志售卖,民众对书籍需求之迫切,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这个民族(准确表述,应该是这个民族里的某些人),当然有着让人无法恭维之处,但那么多的日本人爱读书,却值得中国人敬佩和仿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