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目中的西安FAN儿

(2018-01-02 08:57:31)
标签:

文化

本文发表于2018年1月4日《西安日报》

我心目中的西安FAN儿

商子雍

 

前年10月,承蒙“新浪陕西”以“你心目中的西安FAN儿”为题垂询,我经过认真思考,做出了如下回答——

“融汇古今,风情万种。

拥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近一些年来,又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殚精竭虑地奋力攀升,这使得西安的风貌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这种既深沉厚重、又生机勃勃的西安FAN儿,独具风采,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

“FAN儿”是汉语“范儿”的时尚表述,对这么一种在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出现的汉语新形态,固然不可以收进辞书,但也不必大惊小怪。“西安FAN儿”,其实就是西安的模样、西安的样子,我们尽可以在书面语言中恰当使用。

所有城市的模样,首先都是凭借着建筑、道路、车辆、树木花草这样一些具象的物事来展示。比如,漫步在西安的环城公园,沧桑的明代古城墙,与按现代理念设计、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建造的公园相映成趣,二者既反差鲜明,又和谐相容,给人一种无以伦比的美的享受。这样的西安FAN儿,真棒!

在环城公园,让人不胜感慨的又岂止于此!更能感动我们的,是通过古老的城墙和青春的公园亲密相拥、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交融,所显现出来的西安这座城市的可贵精神。

显然,西安是一座敬畏历史、珍视往昔的城市,对传统文化,绝不是毫无原则的离经叛道,眼前这座世界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最大古城堡,便是明证;但同时,西安又是一座具有包容之量、消化之功的开放城市,对外来文化,也不是不分良莠的一律排斥。早在汉唐时期,西安(那时叫做长安)就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西安在这个方面的表现,依然突出。比如,在环城公园,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不难发现许多外来文化的元素。我觉得,较之外在的美,蕴藏在城市躯体深处的这种胸襟、这种怀抱,才是更弥足珍贵的西安FAN儿!

这是因为,城市强大的支撑固然既需要经济硬实力,也少不了文化软实力,但在很大程度上,文化软实力的优劣与否、强弱与否,决定着经济硬实力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准,“以文化定输赢”的命题,强调的就是这种理念。而任何一座城市(以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 又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从过去流到今天,从今天流向未来,永无停歇之时,于是,文化就有了“前”和“后”。对文化的“前”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挞伐,如“文革”时的种种作为,那叫做数典忘祖,不足为训;文化的“后”,也会缘此受到戕害。至于文化的“左”和“右”嘛,台湾学者许倬云在论及大唐文化(也就是长安文化)时,曾用如下话语概括其特点:“包容之量,消化之功。”这是在告诉我们,长安文化的发展和兴盛,也离不了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心态和汲取能力。既然前人有如此成功的经验,那我们今天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塑造足以代表时代风貌的西安FAN儿的时候,又怎么可以不“前”思“后”想、“左”顾“右”盼呢?

    欧洲一位科学家在获得巨大成功以后曾坦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欧洲还有一条广为流传的民谚:“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

以上两句箴言,其实也可以用来表述发展文化的不二法门,这就是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吸纳外来文化。当然,不管是继承还是吸纳,都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处,在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丰厚这两个方面,西安出类拔萃,少有出其右者。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千年以前国际化大都市唐长安的所在地,西安无疑也是中国人拥抱世界、谋求发展的先驱。前几天,我在一个论坛演讲时曾指出:唐长安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国际化的大都市,当时的长安,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外国人,他们不但可以开店做生意,而且能够在朝廷当官。李白有言:“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白居易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香油脆新出炉。”其中的胡姬、胡麻饼,是舶来的人和物。当时在长安,没有人鼓噪着要抵制胡麻饼,也没有人阻挡李白进入胡姬的酒肆消费,我看,这才是文化自信,唐长安强大的根源正在于此。今天的西安也理应这样。拥抱传统,站稳脚跟;敞开胸怀,开放改革。惟如此,那种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融汇古今中外为一体、呈现出万种风情的西安FAN儿,才会脱颖而出,光照世界。

加油,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