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奇书法印象
商子雍
李俊奇老师实诚淳朴,拙于辞令,和他交谈不是特别容易(当然,这也许是与我们交往不多、见面有限有关);但阅读李俊奇老师的书法作品,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一幅一幅地细细观赏,就好像听见他在耳边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一位数十年如一日苦苦追求书法艺术的有志者的形象,他的书法见解、他的书法实践,便颇为清晰地展现在面前。
与那些粗制滥造的商品字以及一些官员、名人的涂鸦不同,透过李俊奇老师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书法传统虔诚的敬畏之心。我一直认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最辉煌时代,很可能已经成为无法复制的过去。1934年12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说过的一通话:“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这一席话,完全可以用来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行解读。要知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如今的中国,已经没有了造就二王、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等书法大师的文化环境,他们的成就,也缘此成为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恐怕是很难被今人、以及后人超越了。所以,当代那些决心在延续中国书法艺术文脉上有所作为的书法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紧紧地拥抱传统。李俊奇老师显然就是如此行事的,他在读帖、临帖上所下的功夫,相当充分地展现在作品中,让人钦佩。
再就是李俊奇老师对作品书卷气的追求。所谓书卷气,其实就是文化内涵的显现;与书卷气对应的,是所谓的匠气。辞书诠释,匠字有手艺、手艺人之义,也因此,匠气之谓,就不是艺术领域里抬举人的说法。不过,在我看来,一个人用软笔书写,倘若能够把由横、竖、撇、捺、点这样一些“零件”所构成的象形方块汉字,规范、并且尽可能好看(或曰看着顺眼)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到你还是一个不错的手艺人、匠人,就已经不容易了。当然,如果要写出个性、写出风采、写得书卷气洋溢其中,从而达到匠字另一种字义(宗匠、巨匠、匠心)所展现的境界,那就唯有认真读书、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这么一条路径了。清代、乃至民国以前,社会上是没有书法家这个行当的,因为那个时候,但凡读书人都会用软笔写出不错的字,但最终被历史认定为书法大家的,则是那种学问大、文化修养高的人物,从东晋的二王到晚清的翁同和、何绍基。概莫能外。我和李俊奇老师是在一次文学讲座上相识的,一个以研习书法为主要追求的老者,居然认真地听我讲文学,大出我意料之外;后来又听说,李俊奇老师在撰文、编剧上都水平不低,如此看来,他作品中有书卷气,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远非完全公正、并且有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公正境界的社会,以书法领域为例,那些粗制滥造的商品字,一些官员或名人与书法艺术关系不大、甚或无涉的涂鸦,可以轻易变现,而真正为书法艺术的进步殚精竭虑的有志者,却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这里,我要向李俊奇老师格外表达诚挚的敬意!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