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归来

标签:
文化 |
商子雍
12月10日下午4点50分,我们乘坐的航班准时从桂林两江机场起飞,一路平稳。落地西安咸阳机场以后,我看了看表,居然还提前了几分钟。但此次远行,或乘飞机,或坐动车,接机、接站都十分圆满,却偏偏在回到自己城市时出了问题,由于拥堵,朋友的车子在西二环被堵了好长时间,以至于回到阔别上10天的寒舍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本来,在秋高气爽之时,找个地方出去转转,是踅摸了好久的事,最初定下的目标是青岛,备选城市为成都,但一直脱不开身,无法成行,就这样送走了金秋,迎来了寒冬;而最终的南宁、桂林、阳朔之游,也是应了如下的俗语:人算不如天算。
最早,是贵州晴隆(即有名的史迪威公路24道拐的所在地)有一个所谓的国际论坛,请我参加,时间是10月下旬。收到邀请的原因,是由于受朋友之托,我为这次论坛草拟了一份“晴隆宣言”。我打算自己先去晴隆开两天会,然后在贵阳与从西安飞过来的老伴会合,在那儿玩儿几天,主要是去看看黄果树瀑布。但后来情况有变,论坛拖到了12月10日,而别的需要出远门的事,也接踵而来。
先是11月30日去北京参加一个陕菜研讨会。北京我不喜欢去,加之那里眼下又寒风凛冽。但主事者是多年的朋友,况且我还有着省烹饪协会顾问、西安市烹协名誉会长等虚衔,不好拒绝。紧接着,12月2日去南宁参观亚洲国际邮展,可以携老伴同行,费用自理,机票订在11月30日下午。这么一来,我婉拒北京之行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为什么要一个人走进寒冬,而不去两个人同享暖阳呢?
就这样,我和老伴一起来到了温暖如春的南宁。12月10日的晴隆之行,也不打算取消。9日飞贵阳,事先订一个酒店房间,留老伴在那儿休息,我去晴隆开一天半的会,然后回到贵阳去游黄果树。
但人算不如天算。到南宁没几天,就接到西安的电话,说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国学论坛14到16日在西安的人民大厦举行,要我前去参加。这个论坛我知道,并且曾奉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领导之命,给论坛提交了一篇论文,只是开会的具体时间不晓得。现在,通知来了,掐指一算,如果再去晴隆,就是不游黄果树,也够疲于奔命了,毕竟年高75岁,不敢如此行事。
没有了去晴隆开会的负担,索性悠哉游哉地在南宁、桂林、阳朔一路尽兴玩儿过去。7日下午,在阳朔西街,沐浴着和暖的冬阳,通过手机阅读2012年6月18日我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的一篇名叫《又到西街》的文章,其中写道——
2002年早秋,我第一次来到阳朔西街,走进一家咖啡屋,在如同行云流水的英文歌曲旋律和制作精良的摩卡咖啡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十年以后,2012
4月21日晚,在西街路旁的一个咖啡座,面对着一杯拿铁咖啡,我感到的是一种几乎达到极致的安宁和舒坦。十年以后,我还能再来阳朔吗?那时的西街,又会是怎样的模样……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这不,时间过去了不到五年,我就又一次能够和西街肌肤相亲了。也许,从此时此刻起,我就应该开始对第四次与西街直面相向的期待!